主播风采
大家好!我是和田市希望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我叫伏立鹏。很高兴与您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研学共读活动中相遇。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给您的教学提供微小的帮助,让您不虚此行。
本期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中的实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中的实例读书录音
例11 现实生活中的估算
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8000元够不够?
【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并不需要精确的答案,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了解在什么样的情景中需要估算,认识到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估算的关键,例如在此例中把987人看成1000人,8000元是够的,这里适当的单位是“1000人”。
在估计长度,质量和其他度量值也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一般来说估计教室的长度是以“米”为单位,估计书本的长度是以“厘米”为单位。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选用自己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为单位,如步长、臂长等。
例12 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利用计算器计算15×15,25×25,…,95×95,并探索规律。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重复性的计算,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例如,在下面算中观察结果与因数的关系,发现以下规律:
15×15=225=1×2×100+25,
25×25=625=2×3×100+25
35×35=1225=3×4×100+25,
…
这个规律在实际运算中是有意义的
例13 利用数据提出问题
某展览中心周六和周日有一个艺术展,图5记录的参观人数。
根据记录的参观人数,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说明】通过这个例子讨论“总量=分量+分量”的数量关系,例如,周六上午57人,下午64人都是中小学生参观人数的分量,分量和57+64=121(人)是周六的中小学生参观人数总量。周六的中小学生参观人数总量又是周六参观人数的分量。启发学生提出许多类似问题,关注学生思维的逻辑。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也可以提出相应的减法问题,即“分量=总量—分量”的数量关系,只需要把其中的一个分量作为未知量。
例14 寻找规律进行推断
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
【说明】在例14借助符号表示规律的基础上,感知通过规律进行推断。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用A表示红气球,B表示黄气球,C表示绿气器,肯定顺序可以表示为
AAABBCAAABBC…
从中找出第16个字母,由此推断第16个气球的颜色。
例15 曹冲称象的故事
通过具体情境认识物体的质量,感悟质量的度量方法,掌握度量单位的换算,感悟等量的概念,尝试运用等量的等量相等进行推理,知道常见数量关系: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
【说明】通过“称重”等具体活动,结合学生生活中对物体质量的认识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克、千克、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
此主题活动可做如下设计。
(1)我也来称象。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引发对“质量单位、质量工具”的学习:在古代为什么大象的体重难称量?要称量大象的体重,需要哪些条件?
充分结合学生生活中对各种物品质量的经验,帮助学生感受“物体轻、物体重”。需要规定合适的单位来表示,进而理解克、千克、吨这些常用质量单位的意义及其关系,并尝试利用等量的等量相等进行推理。
(2)各种各样的秤。
组织学生收集各种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如生活中常见的秤、实验室中用的天平等,扩展学生对称量工具及质量单位的认识。
(3)都来称一称。
学生组建小组,使用某些称或者已经称量好的物品作为称量工具,如用一袋盐作“秤”,去估一估、称一称,想办法得到教室内、生活中各种物品的质量,经历度量的过程,体会误差,归纳估测的方法,丰富并发展量感。
读书心语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总之新课标的出台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一次改革,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活动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