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以前几乎没有完整地读过名著,那时的我肯定难以想象,“枯燥无趣”的阅读日后会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衍生出喜欢逛书店的爱好。可以不夸张地说,杭州老主城区几乎所有的书店都有留下我的足迹,这些书店大多以浙大西溪校区为中心,半径三公里以内,离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区也较近。去书店看书购书是很小众的爱好,之前都是个人独自出行,直到跟李欢共同在浙大读博后,班上从硕士同班一起进来的只有我们两个人,大概因为这层关系,更加亲近些,相互影响,逛书店才逐渐成为我们共同的喜好。两个人一起做事往往比一个人做事更加大胆、更加极致,去书店的频次变多了,几乎每星期都去,晓风书屋、书林书店、枫林晚书店和浙图假日书市都留下我们深深的足迹。这些书店各有特色,从简便角度,大致按遇见的先后顺序介绍,包括之前个人常去的江郎书店。
题记:杭州几家特色书店,是我学生时代和工作初期常去的地方。以前跟李欢有个默契,一方提出去逛书店,另一方只要没有硬性的时间约束都会附和,说走就走。那时我们的路线,是先去晓风书屋(西溪校区店),然后杭大路的书林书店,再是体育场路上的南华书店和晓风书屋,最后到西湖边找个无人靠湖的偏僻处闲聊至深夜,再选一个中间的位置道别,离别时相互叮咛一句路上注意安全。去书店看书购书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乐趣。许多年过去,李欢毕业后追随他导师汪丁丁去了北方的城市工作,再加之前常去的几家书店大多已关门,只剩下晓风书屋体育场店,后来又有网络购书的便利,现在已经很少去逛书店。杭州的这些书店承载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也是个人杭州记忆的重要构成部分,很早就想为这几家书店写一段文字,以此纪念那段美好的岁月。
1.江郎书店。江郎书店是我在杭州去的第一家书店,它位于我本科就读学校杭电的西边,中间只隔一条河。印象中跟我家乡小镇的书店差别不大,似乎店面大一点,书店的正中位置摆放的也是教辅教材。唯一的差别它有会员制,让人感觉有些新鲜,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会员身份,大概交了200元就能成为会员,买书打8折,那时没有电子和卡片凭证,书店单方面在本子上给你做个交易记账,每次买多少书,就在上面扣掉相应的金额。后来有同学提醒我小心上当,万一哪天店关了,上面的钱就没了,这让我担心好一阵子,这可是我当时将近半个月的生活费。后来为了避免损失可能,就尽快花完,胡乱买了一些书。事后证明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多年过去,江郎书店还一直保留我的会员身份。让我开始对这家书店高看已在浙大读研究生了,有门课的教材需要我们自己去买,任课老师推荐的购买地址就是江郎书店,当时心里头一阵惊讶,这不是我大学时候去过的吗?竟然还得到浙大的老师推荐,不由得高看一眼。而且这家店很多同学不知道,还是我热心带过去的。后来发现它在天目山路上浙大西溪校区的正对门也开了一家分店,面积要小很多,只有一家店面大小。这家书店主要以经管类的书籍为主,也有一部分社科类和文哲类的书籍,印象中历史类很少。但对于当时阅读面还比较窄的人来说,基本想买的书都
能买到。刚开头这家书店经营比较好,文一路上的总店搬到对面的西溪河上,规模大了一倍多。这样持续了几年,之后感觉走下坡路,总店越搬越偏。中间一次搬到余杭塘河和莫干山路交叉口附近偏僻的一个小角落里。当时心血来潮为了买一本海德格尔的孙周兴译本《尼采》,从玉泉校区出发骑车找了好久才找到,跑那么远也就为了享受一点会员优惠。书店里正好遇到老板娘也在,闲聊了几句,见我喜欢读书,还从玉泉校区绕过大半个杭城而来,老板娘很大方地给我最高等级的会员身份,享受7.5折的待遇,让我很开心。而且,遇上她刚好开小货车去天目山路店,便顺便带我一程,老板娘的好意让我感到很温暖,至今记忆犹新。没隔多久,总店又搬到省委党校文一路老校区内。最后一次在07年,是跟王丹一起去的,有天她说要开始发奋读书了,让我下次购书喊她一起去。还记得那天买的书有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林毅夫的《中国奇迹》,不曾想到这是在江郎书店的最后一次购书。
2.南华书店。南华书店坐落于体育场路上,东边靠近保俶路,是家特价书店,店面不大只有一间门店大小。发现南华书店是很偶然的。不知是大二还是大三过完寒假回校,有天晚上和梁根全吃完晚饭,沿着保俶路漫无目的一直往南走,走了很久,折回来的时候发现这家书店。这家书店特色有两个:文史类和便宜。第一次走进店里,书架上摆放的很多都是标价几元一本的书,很开心。当时买书没那么挑剔,不看出版社、不看品质,只要便宜就好。很喜欢这家店,但是后来想再去找这家书店的时候,却怎么都找不到,因为没想到,那次跟梁根全走路竟然是从文一路一直走到的是体育场路,自己来找最远的估计只到天目山路,当时还以为这家店关掉了。直到读研究生,那时经常做28路公交车,有次坐车透过车窗看到了南华书店,当时心里一阵激动,暗暗记下离它最近的公交站,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松木场站。此后便常来这家书店,也遇到过浙大人文学院的学生,有些还是从紫金港过来,听他们评价这里的书层次高,而且还便宜。当时它的隔壁以及斜对面都有一家特价书店,斜对面的那家叫唐风书店,藏书的层次远不如它。这家书店对我阅读品味和阅读习惯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人生中第一套大部头《资治通鉴》就是在那里买的,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简体横排有胡三省注,全套十册,只要110元。虽然出版社不大好,前几年又买了一套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但阅读体验还是不如这一版本好。每晚临睡前翻几页《资治通鉴》有助睡眠,培养了我对历史的爱好。读历史很大原因是看到书店摆放着几本民国大师推荐的书单,几乎所有的大师推荐的书单里都有资治通鉴和前四史。推荐语大致内容有:中国史书质量好、文学价值高,还是母语不会因为语言翻译而变味,而且还说作为中国人不读中国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不是合格的中国人,你就没有能力爱这个国家。靠这点朴素的民族自觉硬逼着自己去读,后面越读越喜欢。在那里还买到《金刚经》济公和尚解读版、《楞严经》程叔彪解读版繁体竖排大字号,甚至还第一次接触到广受民国大师梁启超、鲁迅等人推崇的印光法师的作品——《信愿念佛》小册子(后来买到印光法师文钞全集后,将这小册子拿回家想让家人沾沾佛缘,却被弄丢,实在有些可惜),这些书,让我喜欢上佛学。《金刚经》和《楞严经》虽然深奥,但让你体会到中国文字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每当遇到烦恼,读几页能够起到安眠入睡功效。我的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本也是在那里买的。不知什么缘故,这家书店慢慢失去特色,最后还换了老板,改名“国学书店”,虽然我们仍习惯称它南华书店,但书的品质下降了许多,能从那里买到书越来越少。这家店关的比较晚,大概18年底前后关的。
5.晓风书屋。发现晓风书屋比较晚了,08年左右才看到,坐落在体育场路上,南华书店斜对面,二者相距不到200米(猜测前身是唐风书店,因为等我发现晓风书屋的时候,唐风书店已经不存在了,而且两家距离很近)。晓风书屋以文史哲为主,藏书品质较高。在那里买的第一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出版的《金瓶梅词话》,出版社好而且印刷精美。此书当时市面绝版很久,到处找都找不到,那天突然在你眼前出现,眼睛顿时一亮,虽然还不是会员需要原价购入,但依然无比开心,这是购书最大的乐趣。晓风书屋西溪校区店发现的就更晚了,09年在西溪校区图书馆听讲座时发现的,那天因为来得比较早,校园里闲逛,在图书馆西门对面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这家书店,门面比较大。凭浙大师生身份直接成会员,享受8折优惠,而且体育场店通用。成为会员后,便成为晓风书屋的常客。在西溪店还有一个活动,一次购满50元送一张咖啡劵,可以凭此劵要一杯咖啡坐在读者区安静地看书,可以坐在书桌傍也可以坐在摇椅上,满足你小资情怀。在那里买过许多书,中华版繁体竖排绿皮书《史记》在圣诞节活动6折买的,沈从文北京文艺出版的选集也是那里买的。
6. 浙图假日书市。严格说这不是书店,是书市,有很多书摊。每逢双休日的一天开市(具体哪天记不住了),这时浙图门前的露天空地以及西边的走廊两侧都摆满书摊,每个摊位走下来需要不少时间。有次爬宝石山下来后,熊立特意带我来,我才发现这个好地方。一进浙图,看到那么多书摊,每个摊位都有顾客,人头涌动,很开心。不
同的书摊之间品位差距很大,有卖品位高的、有卖绝版书的、也有卖畅销书的,甚至还有盗版书,特别是在其它书店看不到的许多旧书。虽然每次淘到好书的机会不多,但是面对那么多摊位,还是给人希望,所以每次都饶有趣味地一个个看过去,不漏一个摊位。从那里只淘到几本好书,比如《文革十年史》、齐鲁书社出版的《金瓶梅》(里面有字斜的、而且封面不好看)、70年代人社出版的《红楼梦》,还有章诒和的书。
3,枫林晚书店。未去这家书店之前,就对这家书店怀有仰慕之情,因为感觉店名很有文化。发现这家书店源于北大教授汪丁丁老师的一次讲座,当年汪老师名扬大江南北,在浙大刚又错过了他的讲座,听同学们说讲得好,我就根据海报提供的地址,按图索骥找到讲座地址枫林晚书店,坐落在文三路上,好像靠近湖墅路。这个地址的枫林晚只去过一次,因为有点远,而且不是会员没有折扣。直到后来搬到西溪校区后门后,去的就比较多了,买过不少书,也成为那里的顶级会员。在那里最愉快的一次购书经历是有次跟李欢各自怀揣刚发的800元“巨额”奖学金,又赶上书店促销活动。我的一套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绿皮版的《明史》就是在那次以两百多的价格购得,整整二十八册。从老板那里要来编丝带,准备将它绑在自行车后座上骑回去。李欢在一旁夸张地“祝贺”道:有文化,文化人啊!说完大家相视哈哈大笑,那是心中抑制不住的快乐,也道出了两个没文化的人想做文化人的奢想。当时刚读博士不久,学业顺利,又做有文化的准备,做正确的事情,感觉前途一片光明。虽然我们骑着破自行车穿行在繁华热闹的杭城街道,还因为担心后座的书会不会绑不牢掉下来,时不时回头看下,有些狼狈,但那时心中却是充满着希望和快乐。这套明史也成为书架上的镇宅之宝,当时我的宿舍书架上只摆放了明史、资治通鉴、史记等几个大部头的书,另加几本尼采和文学类的书籍,就被人夸的不行。我最喜欢的是王丹的夸奖,她说如果事先不知道是你的宿舍,人家还以为是老教授的书房呢。这家书店后来又搬到浙大紫金港附近,说来也怪,我最后一次去枫林晚书店也是为了听汪老师讲座,跟张萃一起去的(那时已经领了毕业证书),因为同样仰慕汪老师,那天他讲的好像是海德格尔,要么是整个存在主义哲学,在经济学界,汪老师以博学著称。还记得那天买了一套王亚南译的《国富论》,但一直没读,还拿了九张有枫林晚logo的书签,书签很好用,十多年过去了,还一直在用。
除了这些常去的书店外,我还知道文二路的博库书城、延安路上的新华书店、短暂地存在于西溪主楼一家不知名的书店,以及古翠路和余杭塘路交汇处的文化商场等书店,只是这些书店去得很少,没有多大印象。上述提到这几家特色书店绝大多数关了(是否真的关了,我没严格求证过,只是在最近一次发现的地方不存在了就认为关了),只剩下晓风书屋体育场店。这些书店曾经为我的读书生涯和青春留下了许多美好而又难忘的回忆,陪伴我走上阅读之路。很怀念那段常去书店看书购书的美好时光,为此写下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