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里的故事:一条蒙古毯

老强
创建于2021-02-23
阅读 19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这是一条跟随我五十多年的蒙古毯子。是我1972年从内蒙古牧区(呼伦贝尔新巴尔右旗)插队,选调到天津上学后带回来的。回津后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住宿在学校,毯子一直就在父母那里。此后的生活节奏是很快、很紧凑:学习、毕业、工作、进修、再深造、做科研、写伦文、出席各种学术会议、这期间又经历了大地震、交朋友、恋爱结婚、生孩子……。一晃几十年过去,这条毯子回到我自己的家里。但忘了它的来龙去脉,是买的?牧民送的?全忘了。

日月如梭,我已退休了。闲暇时翻看在牧区写的日记,才回想起这条毯子是分牧主查抄物品的“战利品”。

呼伦贝尔牧区阶级划分较晚,68年下半年才开始进行阶级复议。我们插队以后就跟着公社干部和军宣队骑着马,挨个蒙古包进行核实。我们知道个啥,语言也不通,跟着跑龙套。

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偏避、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得幸免。对本生产队的牧主、富牧进行抄家。


这是蒙古毯的局部虽很旧但很漂亮。做工很讲究。

我们队一共有二百人出头,以原住民的蒙古人为主也就一百多人,小几十户人家,其余是国家移民的农区蒙族人、几户汉族人、天津和旗里的知青,能抄家的也没几户。游牧民族家里最值钱就是银器:银马鞍、银蒙古刀、银碗和银食具。还有蒙古毯、毛毯和妇女的手饰、男人的手表等。这些都抄来放到队里的库房,还有一些放到外面的勒勒车上的大木箱里,外面加把铁锁,风吹雨打也很不安全。我后来知道有一只银碗就让一名知青从箱子缝隙中“顺”走了。



这是当年日记的封面。

查抄的物品与内地的方法一样:低价分配给革命群众。1968年底的几篇日记就记录了一些分配查抄物品的细节。

这在草原是件大事,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知青大部分认为我们不应参加分配,我们沒有旧社会的经历,沒有受到过牧主的剝削,不应享受“打土豪,分田地”的“战利品”。但队领导还是坚持原有意见,只是把“战利品”限制在低值的物品上。通过抓阄我抓到四元钱的物品,对应的就是这条旧蒙古毯子。

这是蒙古毯的局部花饰,因为写这篇文章,我才特意专注了这条毛毯。但其出处、年代…已无从考证,它已与我悄悄相随了五十三个年头,加上它以往的岁月,说不上己有百年历史。

日记让我找回了记忆、找回了半个世纪以前的故事。

阅读 19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