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相见 以史化人——初中历史学科网上听课侧记

大玉儿
创建于2022-09-09
阅读 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席话:“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风气之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林先生告诉我们,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味”,能让师生“逐染其中气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历史教育也像林先生说的那样,我们要善于利用历史知识,以史华化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对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强的作用,且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 感悟历史,发挥历史学科教育功能,以史化人。

        把历史知识与历史感悟结合起来,拓宽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让育人润物无声。

       比如海滨学校的姚金玉老师在讲《鸦片战争》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段屈辱历史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她在这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感悟历史环节:引领学生明白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让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只会导致国家落后,所以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定要树立强国报国之志,发展自己的国家,才能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

  再比如一中的袁红艳老师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的火烧圆明园时的“思考:大家能从这段屈辱的历史中感受到什么?我们应该汲取什么?”在讲完本科后,她又设置了一个回望历史环节:警醒学生要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又如海滨四校的刘振梅老师在这课中是这样设计的“有人说现在国家强大了,我们应该重建圆明园。你觉得呢?说出你的理由。”告诉孩子们: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最后感悟历史环节“你觉得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源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

  二 、 讲好历史故事,让历史鲜活起来,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的思想。

        比如海滨学校的田玉英老师在讲《远古的传说》这节课时,很好的利用了史学家对传说的评价和一些列传说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华夏民族同根同缘,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大禹治水告诉我们,做大事必须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胸怀。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渗透,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再如同盛学校的常娟老师在讲《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时就设计了许多小故事:女娲造人、上帝造人、中国申遗以及北京人发现的故事。通过申遗小故事: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87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视频播放北京人发现的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人发现的历史意义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认识和情感。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思政目标。

  三、 利用何种资源和手段,在历史体验中升华情感教育。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听遍了几乎所有教师的课。我就发现:老师们现在都非常重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他们将固态的历史知识可视化、体验化,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肢体、大脑的体验下,全方位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升华情感。

        像海滨学校的谢旖浩、一中的刘红雨、同盛的高学茂、二中的王旭沛、海三的赵保国、海二的徐社峰老师等等都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视听学习环境,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发挥教研引领作用,推进核心素养落实

        9月7号,教研员吕海芹老师做了题为《立足新课标 基于大单元 落实好核心素养》2022年历史学科工作会。

        一是为老师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为教师深刻领悟新课标,践行新课标提供了很好的抓手。

  三是为毕业班优化线上线下教学提出了可以借鉴的建议。

  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历史人一定会负起历史人的使命,不论线上线下,以史化人的责任永远秉持。

撰稿:吕海芹

美篇:姚金玉  

审稿:吕海芹

🍁🍁🍁🍁🍁🍁🍁🍁🍁🍁🍁🍁🍁🍁

🍁🍁🍁🍁🍁🍁🍁🍁🍁🍁🍁🍁🍁🍁

谢谢欣赏

🌷🌷🌷🌷🌷🌷🌷🌷🌷🌷🌷🌷🌷🌷

阅读 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