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一饭,皆是生活。中医文化中药食同源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71年来秉承孙思邈食养思想“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服食颐养,患病饵养”正所谓“食药辩证,食疗为先,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五味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得以补脏腑。食与养在国人生活的长河中汇成同一股涓涓细流,化为滋养生命的源头活水。一勺一菜,皆是爱。亲情好比一日三餐,平常而淡泊。人生情致出自淡泊,淡中命耐久,健康是对亲情最漫长的守候。
山药粥
山药为薯费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薯蓣的块根。山药粥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记载,是用山药和粳米加水煎煮而成,具有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
适应症:
脾胃虚弱、食少倦怠、便溏久泻、小儿营养不良、白带过多;肺虚久咳,虚痨咳嗽,肾气不足、遗精遗尿、消渴、慢性肾炎等。
煎煮和服法:
先将刮去外皮的山药切片晒干,每次取30克,糯米50克,砂糖适量,同置砂锅内,用文火煮至粥开汤稠,表面有粥油为度。早晚餐温热服食。可长期服用。
论治解说: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三经。与米为粥,性味相同,功用相助,最善健脾养胃,补肺益肾。山药又名薯;同米煮粥吃,在我国民间早有流传。萨谦斋《经验方》说:"山药粥治久泄,糯米水浸一宿,山药炒熟,加砂糖胡椒煮。"《本草纲目》则称:"薯祯粥补肾精,固肠胃。"近代医家张锡钝对运用山药煮粥治疗,更有独到之处,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就有五个运用山药粥的复方。他提醒人们用山药,不可炒用,因山药含蛋白质甚多,炒之则蛋白质焦枯,服之无效。此确为科学性的经验之谈。主纳谷,脾主运化,脾虚失运则水湿下注,逗留肠间则为泄痢,伤及任带即为带下。土生金,脾土虚则肺金弱,易感外邪而为咳喘。肾气不足,失其固摄、秘藏之能,则白浊自下,小便自遗。山药粥性甘温,健肾养胃,补肺益肾,中气旺则脾健运,脾土旺则肺金生,肾气固则遗泄止。常服多食,久病可愈,无病养生,可谓健康药粥之冠也。
山药粥和苡仁粥同有健胃止泻的功用,而苡仁粥偏于利湿以燥脾,而山药粥则偏于补脾肾而固精。
山药粥和白术粥同可补脾胃,白术粥偏于温补,燥湿利水,益气生血,固表止汗,而山药粥则偏于平补,能益气力,止泄泻,又能补肺固肾益精。
现代研究:
本品含有粘液质、胆碱、淀粉酶、淀粉等,对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和抑制肠蠕动有一定作用。
注意事项:
煮山药粥定要将山药刮皮晒干,不宜炒用。
来源:参考《中国药粥谱》乐依士 王献华 编著
审核: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中医科
编辑:陈曦希
地址:铜川市 王益区 川口路15号
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中医科 旧门诊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