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遇见,都是最美的开始,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每一次奔跑都只为凝聚更好的教育量。在这个初冬时节,我们迎来了吉林省教育学院指导团队为期三天的跟踪指导,长葛小语50人相聚在颍川路学校,开启了短暂的学习之旅。
优秀课例观摩
颍川路学校的罗艳平老师以“寻绎中国梦,厚植爱国情”为主题将这三首诗进行统整教学,开启了新篇章,她能够引领学生穿越历史长河,感受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人风骨,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
吉林的刘琳老师带领学生从单元主题进入古诗《示儿》的教学,由单课辐射单元,以诗鉴史,以情润心。课堂关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走进人物,建构人物形象的横向联系;注重方法,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走向进阶。教学中为学生树立大语文观,由一首诗走进一个人,一段历史,一种情怀。对于诗歌内涵的讲解,教师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深意。
王俊杰校长的《望天门山》则注重在意象和情感之间建立起来连接,让孩子们能够反复地走进文本,品味文本,从而体会文本。结合历史的一些资料和背景让孩子们能够读出自己无限的想象。王老师把识字写字和学生理清诗意这两个环节紧扣到一起。最后通过让孩子们画诗,体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课例教师说课
罗老师说到她执教的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在进行选课时,工作室成员共同梳理了五上教材的每个单元,经过反复的讨论,最终确定了第四单元人文主题“家国情怀”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她以“什么是中国梦”导入,让学生先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解读,之后直接过渡:让我们穿越时代,寻找古代三位诗人的中国梦。接着按照三个学习任务:“寻”诗人心中的期盼、“找”三首古诗的异同、“品”诗句蕴含的情感,依次展开教学。
本节课结合本单元主题特色,凸显了“爱国情怀”的大单元教学,为了更好体现我们校本研修中实践的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一致的课堂,经过团队的反复研讨后,决定先创设富有情境性的单元任务群:一个大任务“寻觅中国梦,厚植爱国情”,三个子任务—寻找:三位诗人的“中国梦”,回应—千百年前的“中国梦”,诉说—今天的“中国梦”,所有内容形成了一条鲜明的线索——中华儿女过去、现在、将来对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繁荣昌盛的热烈期盼。
在学习任务三“品”诗句蕴含的情感的学习中,罗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观看《示儿》朗诵视频后小组合作朗诵、表演,学生竟然出现了“笑场”,这是在场老师完全想不到的,但它也恰恰给她提了个醒:情感的感受是慢慢体会的,是需要学生本人自悟的,而不是在短短的40分钟内,教师要通过丰富精美的音视频资源硬塞给学生的,它应该是在一遍遍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到的一种情感体验。另外,课堂上的生成是无限可能的,老师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及时观察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做好智慧理答。
跟踪专家点评
对于罗老师的这节课,吉林省教育学院的张陆慧教授和李子良教授给与肯定赞扬,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站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角度,张教授指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应以“读”贯穿课堂,只需要三个学习任务即可:读正确—读韵味(古诗文体的独特之处)—读理解。语文的课堂上不过多使用多媒体,要多多关注语言文字,讲究“意会”“理解”。另外,制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注意课后题,背诵《示儿》就应该放入课堂教学环节中。
李子良教授则是站在“诗歌”这一体裁来指导我们。三首诗歌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示儿》感发人的志向,《题临安邸》体现了“乐”,《己亥杂诗》指向了“观”,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教师在教授这三首古诗时的侧重点不就明确了吗?其次,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三首古诗?仅仅是感受爱国情吗?作为教师,做教学设计时应紧抓“单元导语、语文要素”来设计学习目标,目标与任务保持一致。
培训收获成长
三位老师的古诗教学,让我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回顾我的古诗教学课堂,讲解诗意逐句阐释、字词剖析详尽,多是“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思考空间,今后应设预习导学案,课上小组讨论、分享理解,激活主动性。诵读环节,对个体吟诵指导不足,没深挖韵律美、节奏变化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后续要纠正读音、语调,借吟诵体悟诗韵。其次,背景介绍流于生硬陈述,学生难感时代与诗人心境关联,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古画、音乐、历史影像,营造情境,助其共情。
成长是最美的风景,本次培训不仅内容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各位领导专家名师渊博的知识、前沿的理论、严谨的态度,震撼着我们每一位老师求知的心;他们的语言,详实的案例,精辟的讲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反思性、智慧型、研究型的教师。
监制:陈建华 秦松木
审核:路凡 谢琰丽
摄影:谢琰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编辑:范占芳
部门:谢琰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