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向党,声颂中华”—白林幼儿园“红色故事我来讲”(第26期)亲子阅读《国之脊梁》之“竺可桢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第三章:带着《四库全书》西迁

白林幼儿园
创建于2024-11-29
阅读 88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闪耀着独特光辉的篇章,红色故事便是其中最鲜艳、最动人的部分。它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信念与牺牲,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走来,穿越时空的尘埃,将那些震撼人心的事迹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期宣讲

   大二班

                         妈妈 : 曹玉花

                         幼儿 : 唐    洋

亲子寄语

       亲爱的孩子,这些红色故事是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愿你在聆听中,感悟他们坚定的信仰,汲取无畏的勇气,学会珍惜如今的和平,让红色精神在你心间生根发芽,成长为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参天大树,传承先辈的荣光,走向光明的未来。

本期主题故事:

《国之脊梁》之“竺可桢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第三章:带着《四库全书》西迁

人物简介

姓名:竺可桢

‍生卒年:1890一1974

籍贯:浙江绍兴

身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科学史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我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院士语录

★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

★思想同与肌肉,多予训练,并能发达。

★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统应该在求学时代养成和学习的。

故事内容

03:45

带着《四库全书》西迁

 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眼看浙江大学即将陷入战争的危险之中,作为校长的竺可桢,决定带领全校1000多名师生往西部迁移。

这时,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找到了竺可桢。陈训慈焦虑不安地说:“《四库全书》如果不被转移走,这次真的要万劫不复了。可是,《四库全书)体量太大,若要转移的话,经费、 人力运输工具都不足啊”说完,他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向竺可祯。

于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当时一共抄录了七部,历经多年战乱,多部已被损毁。面对战火的威胁,北平(今北京)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已经迁往四川,杭州文澜阁的也要想办法尽快转移!为此,陈训慈想尽了办法,他一边动员全馆人员赶制木箱,准备将《四库全书》装箱转移,一边积极筹措运费,并来到浙大找丛可桢商议对策。

竺可桢没有丝毫的犹豫,当下便做出决定一浙大西迁时,把《四库全书》-并带上。

就这样, 36000多册、140箱《四库全书》,用浙大迁校的卡车分批装运,终于在杭州沦陷前搬出了杭州。这些书先是被运到浙江的富阳乡下存放了一段时间,日军进逼后,浙江省立图书馆想把书运到建德,但筹措不到经费。竺可桢得知后又马上派校车帮忙将书运到建德,之后又运到了丽水的龙泉。这时,浙大已经迁移到了江西。安顿好师生后,竺可桢又担心起《四库全书》的安全来,特地给教育部发了一封电报,提议将《四库全书》迁到贵州,并表示浙大愿意派人协助。得到教育部的同意后,竺可桢当即指派一名教师回到浙江,和浙江省立图书馆的同仁一起将《四库全书》运出省。一路辗转,途经5个省,辗转2500余千米,最后将《四库全书》安全运到了贵州贵阳附近的地母洞存放。竺可桢曾多次到地母洞查看,因为担心书籍霉坏,他还带着师生们不辞辛劳地将书搬出来翻晒。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四库全书》才安然无恙地被运回了杭州。

读后感

00:38

在中国近代科学的璀璨星空中,竺可桢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不仅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用一生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不朽的篇章。

        在这个繁华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和平与安宁,然而,这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那些英勇无畏的先烈们致敬,追寻他们留下的红色印记。

监制:熊   婷

审核:甄惠雅

编辑:魏筱涵

阅读 8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