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有所见,学有所获

——义乌绣湖小学602班

西楼红糖基地研学活动

绣湖小学602
创建于4天前
阅读 139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丰收时节,独属糖蔗的芬芳在田间飘荡,那甜蜜的味道,萦绕在每一个义乌人的心头,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生活,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周三班级小组开展了秋季研学活动,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红糖之乡西楼村。

03:17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同学们在研学老师的讲解下,认识了“古法制糖”是义乌的非遗传承工艺!义乌的古法制糖,最早源于牛拉木车绞蔗汁,柴火烧铁锅煎熬制糖。当初,榨糖水是用牛拉糖车,即木车牛力绞糖,两个硬木滚筒,直径约60公分,长约120公分,滚筒上端做成两个合缝的齿轮状,一根长长的杠杆,在牛的牵引下同时转动,榨出糖汁通过熬制、风干、做细等过程,最终出来金黄色的红糖。过程简单,实际大有学问!

随后,同学们来到车间,熬制过程从榨蔗汁开始,也称“绞糖”,为提高榨糖效率从70年代后期引入机械化绞糖机。

同学们来到甘蔗地,认认真真地听取老师的讲解,认识了甘蔗的生长习性和过程。俗话:“七月半,糖梗一节半;八月半,糖梗两节半”。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糖梗作为农村唯一的水果食品,重阳节没到是舍不得让小孩吃的。从民俗话语,我们知道糖梗生长期很长,属一年生作物,当年惊蜇节气后播种,农历十月十后采收,一直采收到冬至前后,遇到年景差的时候,农户是扒开大雪采收糖梗。糖梗与任何农作物一样,有自已的习性。

快乐的甘蔗地之旅

在甘蔗地内,一场充满“甜蜜”元素的快乐之旅将同学们的心深深俘获。同学们仔细地挑选着自己的甘蔗,根据自己的经验,哪根更甜,哪根更长。

走进制糖车间——体验制造甜蜜

同学们在制糖车间里,看着工人师傅忙碌的身影,只听师傅的一声“出糖喽”,给“做糖”、“伙夫”、“漂白”师傅带来压力,意味着干活抓紧喽!炉工会拉满火;漂白赶紧上新糖汁;“做糖”撸起袖子拼命做事啦!同学们看得非常仔细,并不时三五人一起讨论起来。

动手制作糖葫芦——享受甜蜜乐趣

同学们看到候糖师傅通过辨色,看着糖水分慢慢蒸发干净,煎熬的糖水变成了金黄色,在锅中冒着浓稠而滚圆的泡泡,这时的候糖师傅,凭着眼睛的观察,逐次将稠糖起到后面的锅中,用长柄铁勺不停地搅动糖锅,防止稠糖焦锅底。等到将全部浓稠的糖浆起到最末端的一口锅中,候糖师傅,用食指沾起一点糖,看看糖丝如何,粘稠程度咋样,感觉差不多了,就将滚烫的糖浆,舀到一个长方形的木制槽床上,让做糖工制作成精细的红糖。

同学们自己动手通过熬制的糖浆制作糖葫芦

最后同学们还体验了造纸术,甘蔗绞糖以后的渣是可以用来制作纸张的。

在本次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与大自然拥抱,与快乐同行。他们不仅欣赏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领略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还体验了制作红糖的乐趣,陶冶了性情,在实践中长了知识,在劳动中学了本领。

—END—

撰稿:602班研学小组

审核:班主任杜老师

阅读 139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