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长春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校长治学办校能力,助推长春教育高质量发展,11月26日—27日,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张苏名校长工作室揭牌仪式暨北京教育学院基地入校指导活动在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景阳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时代名校长、长春市教育家共同体成员校、长春市十一高托管校、绿园区校(园)长、八十七中学教育集团、绿园区新入职教师以及绿园区中小学校代表近千余人分批参会。
此次活动是在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指导下,由北京教育学院、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教育学院主办,长春市教育局、长春市教育学院、绿园区教育局、绿园区进修学校共同协办。
赏·校园文化
参观校园观摩了班级文化建设和社团展示之后,与会领导和嘉宾饶有兴致地欣赏了八十七中学“润之声”乐团及合唱团的表演。
迎·教育同仁
绿园区进修学校校长李敏主持了揭牌仪式。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准胜致欢迎词,相信在张苏同志的带领下,必将涌现更多更优秀的校长,为我省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队伍建设注入更强的生机与活力;吉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盛名,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教育干部学院)院长、教育部新时代名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培养基地项目负责人胡淑云,代表省教育厅和名校长培养基地分别做了讲话。
喜·揭牌颁证
随着红绸的缓缓揭开,工作室牌匾在闪光灯下熠熠生辉,点燃了每一位工作室成员心中炽热的育人情怀与梦想,标志着新时代张苏名校长工作室正式启动。与会领导向工作室成员颁发了证书。
张苏名校长工作室共有20人,由吉林省内多个优秀校长组成,成员中既有完全初中的书记、校长,也有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书记、校长,其中农村校长7人,占比35%;平均年龄46岁。该工作室努力建设区域校长发展共同体,积极带动区域内校长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力争让工作室成为教学科研的前沿基地、交流提升的广阔平台、辐射引领的学习中心。
诉·言为心声
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党委书记张苏在表态发言中,对北京培养基地、省市区教育部门的多年培养和大力支持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并回顾了学校发展及个人成长历程。作为新时代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她深感责任重大。她承诺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与工作室成员共情共识中共研共进,不断加强校际合作、开发活动载体、拓宽交流途径、开展深度碰撞,生发教育智慧。为吉林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新时代名校长工作室创立良好的典范。
精·专题报告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工作与研究部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玄,做了《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好教育强国》的专家报告。北京教育学院的胡淑云、杨雪梅两位专家分别以《中小学校长的关键能力》、《学校改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与教育同仁们开展研讨与交流。
研·课堂实践
特邀的九位教育专家与工作室成员还观摩了语文、数学、物理科学、体育等中小学五个学科八节学科核心素养贯通培养研讨课,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听评课指导,助力八十七中学持续推进减负提质增效行动走深走实,从而实现各学段“学段进阶,融合贯通”的完整育人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感·收获满满
柳河县第二中学支部书记兼校长张金峰感概道:“三天的长春之行,收获满满,意犹未尽。细微之处,尽显87中人的待客之道。感谢张苏校长和您团队的榜样示范,期待下次研修!”
吉林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小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张琦表示:“ 此次培训时间虽短,但所学皆有获,反思开新窗!未来,我将以张苏校长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各项能力,把自己的理想付诸于我们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和可爱孩子们!”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书记、校长范秀玲说:“87中以大气的校园,大教育的情怀,大架构的运转,大手笔的教研,大气魄的会议设计,为我们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展现了学校大师级的班子队伍,大先生的教师团队,大人才的学生样态。”
榆树市太安乡中学校书记兼校长杨春侠诗性盎然道:
长春冬雪访名贤,八七校园景如仙。
双名计划启新篇,张苏校长暖心田。
全校师生情意浓,热情接待暖心间。
揭牌仪式映日红,教育梦想共扬帆。
北京教授传经典,学科贯通开新天。
教学相长共研磨,智慧火花燃心田。
感恩遇见共成长,教育路上谱新弦。
愿为桃李添锦绣,不负韶华不负天。
长白山池南区九年制学校校长梁晶,也和诗一首:
张苏领航路不迷,群英荟萃展英奇。
不忘初心同舟济,身负使命共奋蹄。
勤学善思汲新知,践行致用兴校基。
工作室中齐努力,梦想花开映日曦。
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成立,是国家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校长队伍,促进教育提质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张苏名校长工作室的揭牌,更是吉林教育事业在校长培训赛道上提速提质的新契机、新标志,必将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一线教育管理人才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