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自诩一个读书人,书这些年确实读了很多,从三毛、余华、陈忠实、贾平凹读到了加西亚· 马尔克斯、狄更斯、村上春树等人;从言情、武侠、诗歌散文到名人传记、历史演义;从西北高原到冰岛极地,真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零碎的东西也写了很多,虽不成系统,也抒发了当时的胸臆。只是一直没有勇气把自己写的东西给其他人看,并不是怯于自己文笔不佳或者才疏学浅之类,忧虑的是别人看了我的文字突然了解了我的内心怎么办?窥探到我那看似铜墙铁壁、无坚不摧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怎么办?总是觉得自己文字的苍白无力,不能表达汹涌或细腻的情感,抑或是不愿意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坦呈给各位观众吧。也就是由于类似的林林总总,这么多年不愿将自己写的文章整理出来,以博大家一乐。
提笔至此,不自觉的回忆起自己和写作有关的点滴,鸡零狗碎,儿女情长,散文诗歌,也真是包罗万象!但终因性格所致,都被自己私藏起来,结果可想而知!小学时候拿过几个作文竞赛一等奖,也就给了自己后来投稿的勇气。第一次发表文章似乎是初一,也许那时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吧。当时学校给订阅的杂志,写了一篇什么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是一本小书,类似于《半月谈》之类的。一个人跑到邮局,花了8角钱的邮资将文章按照征稿启示的地址邮寄了出去,随后将此事抛诸脑后。不知道过了多久,班主任老师通知我去办公室领取汇款单,因此好友们都知道我得了一笔稿费。清楚的记得是60元,2001年的60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算不上多,但是那份荣耀让我骄傲了许久。印象中是妈妈带着我去了邮局,把汇款单变成了现金,之后回到学校,请了很多关系挺好的同学喝了饮料,一次性花光。那就是当时的我,有一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姐气质。换作现在的我,可能会把那张汇款单存起来,鼓励自己继续写作,相反,钱财散尽,热闹两天所谓的热情也烟消云散,写东西也不积极,但是每年的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大奖状还是一次不拉的捧回家。
第二次发表文章我记得写的是一篇散文,应该是初二,写了一篇关于雨的散文诗,发表在一份报纸上。那个时候不懂得保留这些,以至于文章不见了,报纸也遗失了。找不到的不仅是那篇文章,那个雨天还有那年的豆蔻年华,对现如今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份对雨天的喜爱和执着,也算是有所受益。
后来,读高中,学业繁重,所谓的创作逐渐搁浅,但是日记也偷偷写了不少,起码有厚厚的两本子,后来因为少年意气也付之一炬,灰飞烟灭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年少轻狂,如果没有一时的意气用事,多少年后在垂暮之年不啻是可追忆的似水流年。 到了大学,上了文学院,读了中文班,让我不敢提笔、不敢动笔。学院的老师各个文采飞扬,同学中才子才女辈出,自己又学习了太多创作的要素,了解了诸多的文学的流派,法则。名家大师的书读的越多越不敢提笔,真的有一种羞怯。一提笔就觉得自己毫无章法,这是什么流派?这是什么风格?这是什么逻辑?罢了罢了,正是这样的心态让我的本科研究生阶段除了完成各类学术论文,除此之外不太提笔,怕大师在天上笑话。就这样过了好多年,一直停滞不前。
直到最近,看了施一公的《自我突围》,突然就醒悟了,一直以洒脱自居的我,怎么可以这样畏手畏脚,一直在读书学习却越来越胆小,是时候自我突围了,突破自己。别人的看法又如何,人不应该做自己么,太在乎其他人的看法观点真的会畏手畏脚,难以前进。人生在世无非就是读书、历事、见人、行路,而这四种方法都能让我们学习到新的知识,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