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五期

和光同尘读书苑
创建于11-2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心得分享

刘利强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心德体会


执大象,天下往。执守大道,天下万物都会归附,就比如好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能够留住过往的客人。而口中讲述<道>,似乎是那么淡而无味,想看却看不到,听不到,但使用它的时候用之不尽的。


道的真意,在于它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但恰恰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淡而无味,这正是万物所体现<道>的意义。

胡小进

《道德经》第35章:珍惜太平盛世,过好平凡生活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掌握大道之人,天下人都来归顺。都来归附而不互相伤害,就和平安泰。音乐和美食,可吸引路人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则淡而无味。看它却看不见,听它却听不到,运用它却是永无穷尽。


本章实为“道”的颂歌。“道”可以使天下人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害,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在《道德经》中,“道”已被多次论及,但从来没有重复,而是层层深入、逐渐展开,使人切实感受“道”的伟大力量。“乐与饵”指流行的仁义礼法之治,“过客”指一般的执政者,但还不是指最高执政者。本章里警诫那些执政者,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春秋末年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人民群众遭受沉重的痛苦。执政者荒于朝政,根本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死活。本章表明了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忧虑的历史责任感。显示了对奉行大道可以使整个天下稳定太平的坚定信念,对当政者沉迷于声色美食的诱惑而无视大道深表惋惜。


本章言谈朴实无华,只要人们深切理解并身体力行,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


每个人的出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如若生在百年前几乎不敢想象。生于今之华夏何其有幸,我们身处一个和平的国家,只有倍加珍惜当下生活,感恩默默负重前行的人。

永灵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心得体会


本章老子概述了道的作用,即其真意。


于无形、无色、无味之中。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淡而又无穷。


执其耳,则通其意;触其点,则晓全局。横卧有据,竖占其理。仿沧海之浮萍,怡然自得,暇动有度。访彩云深处,行绝壁山巅,疑似真仙。

翟晓鹏

《道德经》是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从古至今的精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与道的合一。道家思想不仅是一种哲学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的结晶。对个人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第35章。持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其意思是传播好的思想与文化。天下的百姓或者诸侯都会向往,或者归属于你。相互交往,而不妨碍各自的发展,社会会更加安静,和平,和睦,长久太平。要学习好第35章,首先要了解老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是诸侯争霸。极像当今国际社会<……>乐与饵,过客止。好的思想与文化就像好的音乐与美食吸引过往的客人纷纷而至。大道一旦说出来,感觉其平谈无常,看是看不见的,听也听不见的,但其产生的用途作用却是无穷尽的...所以一定要学习好道家智慧,解当下烦恼...

安心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心得


执守大道,天下归来。“道”平淡无味,眼睛不足以看透,耳朵不能彻闻,但它的功用却无处不在,用之无穷。


上一章讲“道”的大,这一章讲“道”的用。这一章老子讲话针对的对象仍是对“君主、候王”,与三十二章讲给君主的“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民莫之令而自均”等,都是在告诉君王要执道而为。执大象就是执道。体现出老子的“无为”思想,这种无为是执道之后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是万物自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这一章我的感悟是:


1、坚守正道,自正其身。在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我老是批评孩子不爱读书学习,整天抱个手机刷,那么自问一下,“你每天是否在读书,在学习?你是否在工作以外放下了手机?为孩子带好了头?你是孩子的榜样和带动,你做到了吗?”。我想无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单位,做为家长和领导,你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你带不好头,反而把问题和责任都让别人来承但,老以家长和领导的身份来一味的批评,“吾见其不得已”。所以,我认为要让身边的人和事有良性的发展,我自己先要坚守正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为引导人吸引人,自己身正了,别人才可能有样学样,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达到“民莫之令而自均”的状态。


2、勿伤害,安平泰。每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生来自带福报。所以,我认为在生活中,不要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有了一份好工作,自己的孩子没考上大学或考的不理想,没有一份自认为好的工作,就批评孩子怨天忧人,甚至说一些过激的话,伤害家人和孩子。这个世界有制造“两弹一星”钱学森式的科学家,也有时传祥式的“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掏糞工人,人各有宿命,不可强求,更不能因“看不起”谁就去伤害谁!平安快乐、健康无忧的生活,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和贡献,平和通泰的过好此生,我认为这就够了!


3、平淡简单,释然生活。“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就象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平淡到我们有时感觉不出滋味,我想这也是我们生活本来的面目吧!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争取、一半随缘、一半清醒、一半释然”才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思考和体验。我是一个普通人,在人生的海洋中,经历过飘风骤雨,接受过苦与悲的洗礼,知天命之年,在喧嚣与宁静间找一处平衡,在热情与从容中自省自足,沉下内心,抛弃外在的虚俗,让生活中的自己如“道”一般平淡无味而充满生机,不看他人的繁华似景,自在生活,不闻是非对错,清静释然,在平淡中过好今后的每一天,也许这就是我一个平凡人的“道”吧!

六玄

第三十五章,感悟


王国维说过,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人多情,这三种境界也都在情的层面上,像是在一个平面上兜兜转转,然而由情入道,更像是立体的提升,《道德经》阐述的就是“道”,智慧的提升也好,修炼的提升也罢,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去走,多少都会有提升的。


所以,我按照字面意思,把本章顺序排列了一下,划定出自己认为的提升层级。


第一层:乐与饵,过客止。我们在地板上就卡住了,沉迷于五音,五色,五味,还觉得爽的不得了。


第二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摆脱了低级趣味,产生了一种平和的心态,心静下来了,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如果还能做到的话,就会再上一个层级。


第三层:执大象,天下往。按照大道规律办事,不光能做好事情,还能俘获人心,历史上这种牛人很多,但是能再上一层的人极少。


第四层:往而不害,安平泰。功成名就的同时,还能够不损害别人,自然会安定,平和,康泰,比如春秋时期的范蠡,南北朝的陶弘景,唐朝的李泌,他们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功成,名遂,身退,也成为了传奇人物,我也写过他们,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顺手点个赞。


哈哈,不胡说了,我们还是努力跨出第一层,先从乐与饵的爽利,迈上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台阶吧

逍遥子

道德经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执大象什么意思?这里的大象是西双版纳的大象,还是泰国的大象?当然都不是。道德经第25章有“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原来这里的大指的是道,“大象”不就是“道象”吗?第41章的大象无形,所以它无形无状。这里的“大象”也是指第29章所讲到的“天下神器”,当时经文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执者败之,为者失之。”


为什么本章说可以“执”了呢?天下神器不可执是指不可以用人道智巧,“执”天道之神化。文章所讲的“执”是指上章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当圣人君王顺应天道,就能接受天命,就能接受老天爷的授权,就可“执天下神器”而统御天下,也是这里讲的执大象。“天下往”圣人能执大道,不失道于天下,百姓就会自然而然的前来归往。天下往,不是因为君王而归往,而是因为大道而归往。人心向道,而恶无道,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大家都是本着顺应天道的君王来了。


“往而不害,安平太。”如果君王以人害天,以人助天,则失道害天下。百姓归往,君王圣人们要明白,他们不是冲着自己来的,而是冲着大道来归往的。君王们要守道护道,不要害民伤民,结果就是“安平太”。“安”是以天治天下,天下万物皆定,万物复归于自然,则天下安。“平”是说万物处其和,融融洽洽,乱无可乱则天下平。“太”是说天下安定太平,百姓生活富足安康,诸事皆兴,百业兴旺,则天下太。这样的社会应该是多么的美好啊!想想都从梦里能够笑醒。


 “乐与饵,过客止。”美妙的音乐和可口的食物,让过路人都能够为之停下脚步。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有些肤浅了。天底下难道只有音乐和美食,让人留步吗?美女帅哥、珠宝黄金、名利权势、足浴SPA,这些难道不能使人停滞不前吗?


这里的“乐”是指儒家的礼乐,“饵”是指法家的赏罚,饵就是鱼饵,就是红萝卜加大棒。礼乐和赏罚是人之道而非天之道。关于“乐与饵”如果大家还不能理解的话,可以看看前面的17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侮之。”23章:“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与失。”说的都是同样的一件事,说的是社会治理的三个不同维度:执大象道家也;礼乐儒家也;赏罚法家也。所以,以后再遇到有人讲乐与饵,是美妙的音乐和精美的食物。这样的解释是维度太低,听了也是白听,赶快跑。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道之出口是指圣人体道用道,立自然之道。执大道来治理天下,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当然就是“淡乎其无味”了。如果“道”有“味道”了,那就麻烦喽,不在是“ 无”而变成“有”了。


“大道无形,故视之不足见。”“大音希声,故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道在于用其虚无。这几句话是和14章对应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正是因为道之出口淡无味,当然是不可能产生礼乐这种“礼教”和刑名赏罚这种“法教”的,如果天下有了礼乐和赏罚,礼教和法教一定不是出于“天之道”,而是出于“人之道”。但是,我们读了《  道德经》,千万不能说不需要儒家和法家了,那就错上加错了。道儒法三家是中华文化能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主体。道家管天,儒家管人,法家管事,一个都不能少。


 “执大象,天下往。”再次提醒下,天下归心的,老百姓向往的是天下有道,是天道自然。适度的礼乐教化和法治的约束,是每个社会非常有必要的。读道经时,要在老子的思想维度去解读或参悟大道,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要人伦琐碎满天飞。


本章需要记住以下三点就行:第一  ,执大象就是顺应天道,治理天下。第二,“乐与饵”以后再不要说是美妙的音乐和美食。第三,“道之出口”其实就是回到道的源头,回到无名天地之始而已,然后就是顺应天道,治理天下,国泰民安,千秋万代。

李翔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推崇仁政,主张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把周文王推崇为“内圣外王”的典范。“万世师表”孔子就特别推崇周文王,他毕生都想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他称赞周文王乃“三代之英”。因此,周文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实施分封制不仅能帮助统治者笼络人心,还能稳固的统治天下,各诸侯国自管自治,让周朝天子能坐享大国荣耀与富贵。作为天子也明白这个道理,周武王灭掉商朝依靠的就是各路诸侯,这些诸侯能够群起灭商也一样也能灭周,如果他们没有了封地照样不会服从周天子的管理,还不如按旧制将诸侯分封各地,即便一方诸侯强大也是可以通过其它诸候节制,这样不仅保存了周朝王室的实力又能控制各路诸侯。


通过了解周朝前后八百年历史发展进程,周文王正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按照天地大道的规律行事,天下八百诸侯为其所用都来归附,实现了长久国家安定,但这个安定是相对的,前后八百年也是纷纷乱乱。


正是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让我们明白了,“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理想化思想,在历史进程中是可以实现的,不是吹嘘。这也是天道规律像一张无形的手,在掌控着人间的一切,其意义是如此的深远。

杜建刚

执大象,天下往。这里的大象也就是把道形象化的展示,做个比喻,一个物体,你看它有形状也没形状,大象有形,大象无形,道很大,无边无际。道用在现实社会称大道,央视四台有一个节目叫大道共赢,一带一路节目,为什么中央电视台宣传大道共赢,在这里大道共赢是一个理念。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大道共赢就是指通过资金融通支持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从而实现共赢。


突然感悟到一句话,世界的本质是抽象的,世界上一些艺术大师通过创新表达自己对艺术创作的一种情感,比如抽象主义画家,这些画家通过色彩线条的创新,超脱传统的画法,表达一种抽象的情感艺术。抽象主义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画,我们普通人也看不懂,但在世界拍卖会上,拍卖的价值非常高,毕加索1932年创作的《梦》这幅画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2013年3月27日,美国一名对冲基金经理史蒂文科恩以1.55亿美元的天价,从一个赌场大亨史蒂芬永立首中。买下了这幅画,为什么毕加索这位抽象主义画家,他的画能值1.55亿美元,值得大家深思。


在这里,我启发下,我们学习道德经,要用自己灵魂身世的感悟去思考,也可以纵向横向发挥自己无限的思维空间,要在文化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想与遨游。


世界上还有一位抽象主义画家,他悟透道德经后一举成名,他就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这个男人,他竟然把树画成格子,他觉得一幅画画的像现实中的风景,没什么意义,他要创造一种价值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思考世界的本质是抽象的,看似千变万化世界的后面都有一种永恒的客观法则。他就想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两者相反的力量构成的,矛和盾,男人和女人,动态和静态,阴和阳,道德经里讲的有和无,这位画家把道德经读了30遍后,阴阳有无这种理念深深的触动了他的灵魂深处,他创作的源泉不断打开,流向笔触,直达纸面,他就思考用什么画面去表达道这个法则。他发现风景里的树和湖面里倒影的树,不就是相互对立着的两种力量吗?看起来杂乱无章的一棵树,如果把它简化,不就是由横线和竖线构成的吗?这两种线条相互交织,他看到一种生命的旋律与韵律在运动。他竟然用横线和实线去描绘世界,他只用三种颜色,红、黄、蓝去创作画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抽象主义,他已经超越了模仿现实主义的树,他这种表达艺术的感觉与风格,照相机肯定做不到,直到今天的设计界都用起他这种风格,用横线和竖线,用红黄蓝这三种颜色去创作,我思考了一下,横线和竖线就体现了道德经里的一阴一阳谓之道。


红、黄、蓝三种颜色就体现了道德经里面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执大象,天下往。大象在这里主观上可以理解为大道,掌握道后行稳致远于江湖。了解道后,自身不会受到伤害。一个修行者心中要守住正念这个边界,心中的正念与大道相结合,保守心中的正念,以此作为人生思维与行动的准则与方向。 


执大象,万事顺,心中顺,心中和。往而不害。按道去为人处事,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伤害。安、平、太这三个字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寓意非常好,安是安全、安详、安定,平是平和、平稳、平安。太是太平,久远。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无往而不利。说完这个话题,老子话锋一转,有两种东西非常好,音乐与美食。乐与饵。过客止,一个有美味的场所,很多人经过的时候经受不住这种诱惑,美色自古毁了多少人。自古就是英雄难过美人关,止的含义是停下脚步,美好的音乐也能让人停下脚步,驻足欣赏美好的音乐。美食美色对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老子把这个讲完后做了一个比较,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和乐与饵是不一样的。道是淡而无味的,我们经常讲返璞归真,经常讲平平淡淡才是真。老子拿美食做比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食要讲究清淡,少盐、少油,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样对人的健康有益。人的语言行为也像是没有味道的道一样,思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道无处不在,看不见,听不见。我们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道,但真正的自己却感觉不到,不知道。


灿烂星空谁是真正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这首歌讲的含义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人生的点点滴滴,其实都在使用道。可是有时候我们用的时候却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第35章在讲,道是大象无形,道无处不在,但是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道有无穷无尽的力量,道就像无形的风一样,弥漫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道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我们中国人在讲到艺术境界的时候。经常也运用到这个道理,比如讲诗歌的时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的雕塑、书法讲究返璞归真。我们的人格最后也追求返璞归真。我们年轻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都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其实是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平凡的人。


佛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每一个人最终的结果都是虚无。人的一生,只有把自己看的平凡了,才真正的是,重归于朴,重归于真,重归于道。

徐宁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读后感悟:


首先,我被这一章的“执大象,天下往”所吸引。大象无形,大道至简。这句话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和道理往往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哲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这种大道,以简单、质朴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复杂和多变。


其次,我深感这一章对于“道”的阐述十分精妙。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无处不在,却又难以言表。这种道的存在,让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能够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一章也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让我们明白,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道始终如一,是我们生活的指南。


此外,我也被这一章的“反者道之动”所启发。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相反相成的特性。在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和谨慎,以免因过于自满而迷失方向。


最后,我认为这一章的“弱者道之用”非常具有启示意义。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柔性的力量,往往比刚性的力量更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会用柔性的心态去应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以其独特的哲理和深邃的洞察力,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将在以后的生活中,以这种智慧为指导,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我相信,只要我们以这种智慧为指导,我们就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马志峰

第35章感悟:


本章再次阐述了“道”的威力,执大象,即掌握大道之象,就有了更多的追随者,也是我们常说的“得道多助”,且掌握了大道,就可以让拥有的资源更有序的运行,从而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这也符合当前在社会活动和企业管理中的运营逻辑,也侧面说明管理者战略层面思想的重要性。


另外,掌握了“道“,可以让自身更加的理性,饮食男女、声色犬马等在”道“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味,只有执着于”道“,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方能在社会前进中,把控正确的方向,从而实现更多追随者的依附和资源的集合。


"道“如此重要,那道是什么?本篇再次强调”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所谓“大道无形”,这也是《道德经》通篇精髓所在,“道可道,非常道”、“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理解是是万物有其规律,应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应过多去干预,做到无为而治,最终实现常无为而无不为。

杨鸿斌

道德经第35章感悟


从这一章中,感悟到伟大往往蕴藏于平凡之中。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平凡人的努力,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汇聚成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洪流。我们应当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认识到他们的平凡中所蕴含的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平凡中寻找和体会道的真谛,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内心的平静与社会的和谐。《道德经》35章不仅是对道的赞美,更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指引。它告诉我们,在追求外在享受的同时,不要忘记内心的修炼;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要保持清醒和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幸福。

 和光同尘读书苑

使命:弘扬国学,修身正己

愿景:持续传递阅读价值,让世界充满爱与力量

2024.11.2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