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润心  心理共情

——南宁三中教师心理成长讲座

三心小理
创建于2024-11-25
阅读 2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温暖的教育环境,2024年6月我校科研处、政教处、心理中心邀请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委员,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艾军教授开展了《同理心沟通的理念与实操——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为主题的面向教师的心理讲座。此次讲座期望教师们能从传统文化里找寻到共情的智慧源泉,教师们可以更敏锐地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犯错或迷茫时,以包容与理解给予引导,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被尊重的氛围里茁壮成长,也能让教师的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顺遂高效,使校园成为充满爱与理解的育人摇篮。

       本次讲座由胡颖毅副校长主持。

艾军教授简介

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委员,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广西区教育厅本科高校心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西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西公务员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四川省公务员培训中心、南宁市委党校和广西税务干部学校等授课教师。

        讲座伊始,艾军教授强调了沟通如何深入人心的重要性。引用经典著作《道德经》中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指出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摒弃自私、自我和自大的心理障碍,秉持谦虚的态度。正如“满招损,谦受益”所传达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有效沟通。这种理念的传达,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态度和意识对学生的影响深远,需时刻保持自省与谦逊。

       接着,讲座深入探讨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内涵,强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言语表达,更要聚焦情感层面。

        了解学生此时此刻的情绪以及产生情绪的原因是关键所在。例如,通过“你感到很……,因为……”的说话公式,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共情,贴近他们的内心感受,无论是恐惧、喜乐还是伤心,都能敏锐感知并给予恰当回应。这有助于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感纽带,让学生在充满理解与关爱的氛围中成长。

      讲座的第三大重点聚焦于对方利益。以《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为引,探讨了不同对话模式对沟通效果的影响。对比“他觉得怎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和“我觉得怎么怎么样,你应该怎么办”两种模式,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在交流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利益需求,避免因沟通不当而产生误解。教师们意识到,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和立场,能使教育行为更易被接受,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艾军教授风趣幽默的讲座风格,深受教师好评。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解读,结合具体的教育场景和沟通方法,为教师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视角和实践工具。教师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将把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师生互动中,努力提升教育的温度与深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校也将继续开展此类富有意义的讲座活动,不断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教育之路上行稳致远,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学子。

        以下是讲座结束后,教师的反馈。

阅读 2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