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回忆邬越小学(二)

阿凡玲
创建于11-16
阅读 579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升入三年级后,董汉元老师教语文,董顺香老师教数学(兼班主任),两位董老师的家均在本村11组。

  董汉元老师的大儿子也在我们班,成绩很好,是标准的学霸,也是同学们的偶像,他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并在省会城市工作。

  董顺香老师浓眉大眼、高大魁梧、身姿矫健、步履如飞。他以前参过军,身体素质极好,上体育课时,董老师曾在学校的柳树上给我们演示诸多高难度的动作,如双臂抱树倒立、双手抱树侧平举……直接震撼了同学们的眼球。

  那时数学有珠算课。董顺香老师让我们每人从家里带来一块算盘,而他的教具是一个大号的木质粽毛算盘,其档杆上有粽毛。上课时,董老师将它挂在黑板上进行珠算演示,可以把算珠随意拨到需要的位置 ,算珠不会下滑。

        当时,我们童心未泯,戏称董老师用的大粽毛算盘是“算盘祖宗,算盘爷爷”,而我们用的小算盘是“算盘孙子”。

  董顺香老师教我们背珠算的加法口诀: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为了让同学们平时在家多练习,他给我们布置了两道珠算训练题让我们练手:将123456789连续加8次,结果等于987654312;从1加2加3一直加到36,结果等于666。

  为了丰富我们的学习内容,开拓我们的视野,董顺香老师当年有一个极为大胆的创新——拣烂棉花办班级图书馆!

  所谓拣烂棉花,就是董老师号召我们上学或放学回家时,到路边已经收割完毕(即扯完棉梗暂时还没有耕种小麦和油菜)的棉花田里,把遗落在地上一些“歪瓜裂枣”的棉桃以及“老弱病残”的棉花瓣捡起来,装在口袋或书包里带到学校交给董老师,由他统一处理并晒干。

  至于办班级小图书馆,则是由董老师把先前晒干的棉花拿到学校附近的村办轧花厂轧成皮棉,再将皮棉用蛇皮袋装好后骑自行车驮到岳口镇卖给棉花收购站,所得的钱顺便在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了七八十本小人书。

  多年以后,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冬日的下午,当董顺香老师满头汗水,微笑着将一蛇皮袋的小人书于众目睽睽之下“哗啦啦”地倒在讲台上时,同学们就像见到了一袋美味可口的“金果麻枣”,一袋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一个个那两眼放光、手舞足蹈、欢呼雀跃、欣喜若狂的样子,怎么也掩饰不了,真的比过年都开心啊!!!

  小人书虽然只有巴掌般大小,但里有大乾坤、大宝藏。在小人书的世界里,同学们小小年纪便知道了四大名著、聊斋;知道了岳家军、杨家将、包公、程咬金、秦叔宝、罗成、白玉堂;知道了穆桂英、樊梨花、杜十娘;知道了方世玉、杜心武、燕子李三;知道了杨子荣、少剑波、吉鸿昌……

  那些小人书图文并茂、故事性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中华传统美德,塑造古今中外英雄人物,生活气息浓厚、时代感强,远胜于当今的各种热播的影视剧、短视频!

  那些小人书的线条、构图之美,画面元素搭配之精巧,无不烘托出感人的画面氛围,让我们看得如醉如痴,心动神摇!完完全全就是我的美术启蒙书(在此之前,只有隔壁的小军哥教我画过门神)。

        我最喜欢的是白描画法。它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曼妙,把人物、动物(尤其是古代两军交战时双方大将骑的战马、手执的兵器)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每到周末,董顺香老师优先让成绩好、学习认真的同学选书,其次是表现中规中距的同学,最后是一些做作业不认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讲小话的调皮佬。大家登记后将小人书借回家看,星期一早上再带回学校归还。其中西游、水浒系列最受同学们欢迎,记得我足足等了近3个月才借到《大闹天宫》、《三打祝家庄》!而我最开始看的只是《十字军骑士》、《十五贯》、《长坂坡》。

  董老师还叮嘱同学们爱惜小人书,还书时,他若发现有人在小人书上乱写乱画或造成小人书破损,就全班批评,吊销一个月的“借照”(暂停一个月不许借书看)。

      那一个多学期,全班同学无不对董老师敬若神明、为之倾倒,佩服得五体投地,继而对董老师顶礼膜拜、言听计从、服服帖帖。全班的学习氛围、学习习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阅读 579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