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十里长情——跨越时空的友谊与传承

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创建于11-24
阅读 24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柯鲁克·伊莎白,一个让武安人记忆深刻的名字一个让武安人热泪盈眶的名字,他们是武安的老朋友与武安有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厚谊。

      太行山脚下的什里店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晋冀鲁豫解放区解放较早的一个村子,是抗日根据地。因其南距武安古城固镇、西距郭口、北距丛井各为十华里而得名。   

      如今,什里店村被列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古村落”名单中,是保护、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可贵资源和有利平台。

       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成为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后方基地。从1945年11月至1948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机关先后进驻武安两年多时间。

      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国共签订的“双十协定”和“停战令”,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1946年8月,晋冀鲁豫党政军首脑机关,离开武安的平原地区,向西再进太行山,这次撤退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统一部署,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驻冶陶镇,形成以冶陶为中心的红色区域。

       冶陶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至1948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的驻地,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薄一波、杨秀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生活和战斗在这里。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土地会议,补充和完善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专门研究财政问题的华北财经会议,统一了边区货币;召开了著名的南征会议,刘邓大军从这里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开始战略反攻。

       以武安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边区是全国较早、较彻底的地区,可谓中央土改的“试验田”,而什里店的土改运动集中代表了解放区所有乡村所发生的变化。

        1947年11月,柯鲁克先生和妻子伊莎白,带着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穿过国民党的封锁线,为了考察和报道中国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来到什里店村,观察和采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改复查和整党运动的整个过程。

并撰写和出版了研究华北农村土地改革的经典之作《什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什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两本书,忠实观察中国革命与建设,记录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以自己的方式向西方、向时间介绍中国,为对外友好交流作出杰出贡献。

      1948年夏天,柯鲁克夫妇告别了什里店村。在离开什里店前往石家庄时,夫妇俩依依难舍,柯鲁克夫妇激动地表示,要把什里店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以后要常来常往。这对外国夫妇,与什里店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柯鲁克夫妇把什里店淳朴的农民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虽在北京工作生活,却始终没有忘记与什里店农民之间的浓厚情谊。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多次重访什里店,平时信件往来从未间断。

      1985年2月,夫妇俩第三次回访什里店,将当地的缺水情况,向河北省和邯郸地区人民政府反映,使村里有了一眼深水井。

      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第二代,他们的三个儿子曾代表父母多次回访,1986年还让他们的小儿子柯鸿岗代父再访什里店。他们要把与什里店的友谊一代代传下去……

      2015年,他们的大儿子柯鲁先生带着母亲伊莎白女士的重托,为什里店小学送来捐赠,他们在什里店村建国前就倡导解放妇女,提倡让孩子们都要到学校读书,建国后访问什里店也把孩子们上学当作一项重要建议提出,给什里店学校赠书、捐款,走进学校教室听教师讲课,给学生作报告启发学生努力学习。

      2016年,柯鲁先生委托武安市教育局退休干部、武安市图书馆重点读者李维新同志,把伊莎白女士珍藏多年的图书捐赠给武安市图书馆,共计28箱,约1000余册。这些图书中,有《什里店》和《武安县教育志》等不少与武安地区有关的书籍。

       2019年9月,即将迎来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之际,伊莎白女士与她的两个儿子再一次回到了什里店村,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人伊莎白女士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这位加拿大人的“友谊勋章”,有属于什里店的故事。

       柯鲁克伊莎白夫妇一生关注中国农村发展、教书育人,桃李芬芳,然而,春秋迭易,岁月轮回,2000年,柯鲁克先生在北京病逝,2023年8月20日伊莎白怀着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热爱与眷恋安然辞世。


       11月24日上午,河北电视台纪录片重点项目《西柏坡1947-1949》在我市石洞乡什里店村柯鲁克夫妇旧居开机,栏目组特邀柯鲁克夫妇三个儿子—柯鲁、柯马凯、柯鸿岗参加拍摄,并讲述晋冀鲁豫边区土地改革历史记忆。市政府副市长杨彦江参加相关活动。经2024年7月5日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第六届常务执委会第十次会议研究,将柯鲁克夫妇旧居设立为国际主义教育基地,11月24上午,在柯鲁克夫妇旧居为“国际主义教育基地”揭牌。政府办、文旅局、自规局、石洞乡等相关部门参加。       

       这一基地的建立,旨在纪念柯鲁克伊莎白夫妇在中国度过的岁月,他们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农村发展,以及记录土地改革和复查对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他们由于拥有土地而激发出的革命热情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揭牌仪式上,村民们和来访的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表达了对柯鲁克伊莎白夫妇的敬意和感激。      

        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柯鲁克夫妇及其所代表的国际主义精神的崇高敬意,也标志着这里将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国际友谊的新阵地。

     随后他们又来到了什里店学校,参观了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并与师生们进行了亲切交流。在交流中,他们详细询问了学校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表示将继续关注并支持学校的教育事业,希望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和故事被岁月铭记,柯鲁克夫妇便是其中之一。他们不仅见证了革命的风云变幻,更用他们的笔触和镜头记录了那段不朽的历史。如今,他们的三个儿子--柯鲁、柯马凯、柯鸿岗,带着对父母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敬畏,重访了曾经的故地—什里店村,并走进了邮电总局、交际处等旧址,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走进农户家中,亲身体验农村生活的变迁,如吃水问题,都将成为他们关心的焦点。

       在旧居院子里他们为小学生们讲述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孩子们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这几位远道而来的叔叔。他们穿着朴素,眼神中透露出关爱和智慧。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三位叔叔便开始了他们的讲述。“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里曾经是我们父母工作过的地方。”大儿子深情地说道,“他们在这里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接着,二儿子拿出了照片,页页翻给孩子们看。照片中,柯鲁克夫妇与当地居民亲如一家,共同劳动、生活的场景跃然纸上。“看,这是我们的妈妈教村民们识字,那是我们的爸爸和大家一起修建水井”。小儿子则重点讲述了柯鲁克夫妇如何克服困难,坚持教育和帮助当地人民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敬仰和感激。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他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艰辛的年代。三位叔叔的讲述,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历史,更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讲述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围着三位叔叔合影留念。他们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像柯鲁克夫妇一样,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重访,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柯鲁克夫妇的三个儿子,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传承,也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

00:46

       柯鲁克伊莎白夫妇的三位儿子,重返承载着无数回忆与情感的地方一什里店村。这不仅是一次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友谊续写,是对中加两国深厚情谊的崇高致敬。

       在这片曾留下他们父母足迹的土地上,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草一木都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柯鲁克伊莎白夫妇,这对跨越国界的伴侣,他们在中国的外语教学战线上,勤勤恳恳奋斗了半个世纪,书写了一段段华丽篇章。而今,他们的儿子们,带着对父母的怀念与敬仰,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眷恋,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寻找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记忆,感受那份跨越时代的温暖与连接,这是一次心灵的归宿,也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一次友谊的升华。让我们期待,在这次特殊的旅程中,能够收获更多的感动与启迪,让中外友谊之树常青,让文化的光芒照亮彼此的心田。

              


                地址:武安市冶陶村        

   

               电话:0310-5918909      

            

               邮箱:ytjng123@163.com

阅读 24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