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巧妙渗透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意义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为了加深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课题组开展了“语文里的劳动教育”公开课。
课前研讨,共同备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优质教学需细琢。课题组老师们研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炼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挖掘素材中的劳动元素,巧妙设计,集思广益,共同备课,展现语文传统文化阅读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精彩课堂。
根植课堂,磨课花开
课题组刘霞老师结合《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在学科专业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端午童谣与相关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知识和劳动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关注中医药药用价值本身延伸到习俗传承的重点,从而在实践过程和对现实的思考中,感受到对传统习俗传承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科教学的支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所具有的学科特性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研读教材,挖掘劳动元素,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立足课堂,提炼劳动话题,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联系生活,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11月22日,刘霞老师参加了在芦溪镇第二中心学校躬行楼录播教室举行的芦溪一片区以“探寻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劳动教研活动。
课例展示,巧妙渗透
刘霞老师结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执教了跨学科融合课例《巧手制香囊,文化传深情》。刘老师的课堂流程完整,教学设计精妙;板书、视频、学具古韵悠长精美;注重淬炼操作,难点突破精准。刘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既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更关注学生语文传统文化知识在劳动实践中的渗透。在驱动环节,刘老师采用的是跨学科结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素材——端午童谣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唤醒了学生学习的记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引出劳动主题--香囊。刘老师引导学生制作香囊,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制作步骤,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们在亲手制作香囊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劳动收获的喜悦,品尝到了团结协作的甜美果实,更在学生的心中植入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
传统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古代先民们聪明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认识、传承传统手工艺,有助于涵养丰富的文化生态,增强文化自信。“香囊虽小,文化情深”,刘老师在跨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了本节课的劳动育人效果。
学有所思 研有所得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老师们各抒己见,客观评价,还共同探讨了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根本需求,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必须立足所教学科,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的启蒙、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精神的塑造,努力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笔,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带给语文学科无限的精彩。
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两者目标有所重合,与劳动教育塑造学生的基本劳动品质和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互为补充。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渗透关系,此次教研活动是一次思维碰撞与提升自我的过程,我们课题组也将带着今天的收获与思考,继续深入研究如何让学生在“1+X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审美理解和解读能力。
本篇由芦溪县芦溪镇第三中心学校2024年市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pJGYW-24014)课题组供稿
供图:聂金萍
撰稿:刘霞
编辑:刘霞
审核:刘霞 刘小娇 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