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跟岗第二周,我共听了十二节课,三个专家讲座,收获颇丰。
本周,我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孙老师和李静老师的课堂。她们创设情境,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促学习。其中,李静老师还进行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化“零”为“整”,任务明确,结构清晰。
黄老师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创设了以下学习情境: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管理处招募志愿讲解员,负贵带领游客参观纪念碑,并为游客讲解。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任务,应聘志愿者。
围绕这个情境,确定核心任务,开展了以下主要教学活动:
任务一:规划瞻仰路线。
任务二:确定重点讲解内容
任务三:锤炼讲解语言
任务四:设计结束语
核心情境与任务紧紧融合,四个任务之间环环相扣。
孙老师在讲授《梦回繁华》这一课时,设计了“成为讲解员”这一核心任务。围绕这一核心任务,设置了以下任务:
任务一:这是恢宏的画卷,怎样条理清晰地说清楚。
《清明上河图》画卷长达5米之多,号称“中华第一长卷”你要怎样才能条理清晰地解说清楚呢?请速读第三、四自然段,图画出能表现作者思路的相关句子。请用“你看”开启你的解说。
按照一定顺序,条理清晰地解说事物。
任务二: 这是稀世的画卷,怎样相对全面地说清楚。
《清明上河图》是一件稀世珍品,除了详细介绍画作内容之外,我们还要介绍哪些,使解说相对全面,请你浏览课文,继续给大家解说。
信息全面、详略得当地将事物说清楚。
任务三:体会典雅凝练的文学性语言。
《清明上河图》是诗一样的艺术瑰宝,你能用典雅凝练的文学性语言,把它解说清楚吗?
请继续阅读第4自然段,任选画作的某一部分,圈画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和句子,为大家美美地解说。
教师出示改写示例:
(原文)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改写)近郊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乡人,驱赶驮队。大道岔道,仆从簇拥,轿乘队伍,踏青归来,近处小路,骑驴而行,跋涉行旅。树木新芽,调节画面,早春气息,扑面而来。
小组合作完成《清明上河图》赋。学生代表展示,齐读:
《清明上河图》赋
近郊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乡人,驱使驮队。大道岔道,仆从簇拥,轿乘队伍,踏青归来,近处小路,骑驴而行,跋涉行旅。树木新芽,调节画面,早春气息,扑面而来。汴河两岸,景象繁华。漕船巨大,舳舻相接,船工忙碌,卸下粮包,纤夫拖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汴河之上,拱桥宏敞,其桥无柱,巨木虚架,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拱桥两端,紧连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漕船过桥,为人称道:船正放桅,准备过桥,船夫呼唤,握篙盘索,桥上呼应,岸边助阵,行人围观。其他人们,无暇一顾。紧张一幕,全画高潮。汴梁街道,商业繁荣。城楼雄伟,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丰富,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任务四: 理解“梦回繁华”
如此“繁华”,为何用“梦回”,谁的梦?谁想回?
赶集的乡人
簇拥着轿乘的众多仆从
轿中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长途跋涉的行旅之人
忙碌的船工们拖船逆水而行的纤夫们
桥上呼应相接的人们
岸边挥臂助阵的人们
桥头观看的人们
忙到无暇一顾的赶脚、推车、挑担的人街上摩肩接踵的行人
孙老师的课堂,体现的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李静老师的《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将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去探索童年鲁迅、青少年鲁迅和中年鲁迅三个主题,围绕这几个主题,设置不同的探索角度和主问题,将《朝花夕拾》整本书都串起来,学生自主探究、分享,输出式学习,效果更好,在学生的头脑中,鲁迅成为了一个立体的人物。
她的整本书阅读着眼于“整”字,前置任务能够引领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继而梳理出自己所熟知的、感兴趣的、未知的内容,最终达成主题凝练、思路清晰的阅读效果。
三位教师教学思路清晰,突出重点难点,运用巧妙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锻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天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开拓了视野,更使我在合作交流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求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