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引前行路,光映育人心”
在 2024 年 11 月 20 日,为了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养的进步,新学期的教学开放周交流活动如期拉开帷幕。
“在学中思,于思处研,以研促教” 本次生物组教学开放周活动,林川老师呈现了一堂极为精彩的实操课程《病毒》。在这堂公开课上,重点聚焦于病毒的基本结构与特征。林川老师凭借讲解、示范以及互动等教学手段,助力学生们深入领会病毒的基础知识,有效加深他们对病毒预防和人类关联的认知。
亮点1:情境式教学
创设了 “病毒入侵人体计划” 的模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与特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度。同时,林川老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整合,在讲解病毒结构时,与之前学过的细胞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亮点2:互动环节巧妙
互动环节设计精妙,通过小组竞赛问答和展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促使学生主动深入思考病毒相关知识,强化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亮点3: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组织学生亲手制作微观模型,使他们深度参与到对病毒结构的探究中。在制作过程里,学生们将零散的知识碎片逐步拼凑成完整且直观可视的病毒模型,仿佛亲手揭开了病毒神秘的面纱。
这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区分各种各样的病毒,还教会学生病毒在生物生病传播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病毒和人类的关系。林川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和收获知识的喜悦。
『评课环节』
林川老师的授课结束后,其他老师相继分享了各自的见解。总体而言,林川老师对课堂的把控有条不紊,授课内容的阐释清楚,能助力学生深入领会知识要点,给予卓有成效的学习引导,使学生于学习进程中斩获更为丰硕的成果。着重实践操作环节,利于学生切实掌握实用技能。
尽管这堂公开课比较成功,但老师们还是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比如课堂导入之后的过度,病毒入侵人体但人却看不到,延伸出电子显微镜和病毒大小上,再比如教学方法能自然一些,公开课也是一节课不必为了公开课失去了平时上课的特点,最后是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鼓励较少,应多关注。
最后,何红专家带来了『基于证据的观课议课』的讲座。
基于证据的观课议课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明确议课的内容:教师或研究者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2.明确观课议课目的:
学习:学习优长、丰富自我
交流: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反思:对比自省、寻求突破
研究:案例分析、研究指导
3.观察课堂前要深入理解一个完整教案的需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案的重要部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如果教学目标确定得不合适,教学过程再精彩也是没用的。
4.确定观察视角:
目标达成度
学生参与度
教师指导度
问题价值度
以目标达成度为例,可以从以下方面关注
①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和合理?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
②目标是依据什么(课程标准 / 学生 / 教材)确定的?是否契合该班学生?
③教学实施的方法(讲授 / 讨论 / 活动 / 探究 / 互动)与学习目标的契合度如何?
④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行之有效?
⑤资源的利用是否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有所助益?
⑥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练习、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存在怎样的关联。
对此我们可以借助课堂观察量表来定性观察,以便更有效地评估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证据的观课议课是一项严谨且系统的教学研究活动。首先需明确议课内容,即教师或研究者在信息充足的前提下,聚焦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话与反思,以此推动课堂教学的优化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其次要确定观课议课目的,涵盖学习他人之长、促进同伴交流互助、助力自我反思突破以及开展案例研究与指导等多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