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开元”厦门第一条马路》有说到,开元路从一开始建设,路的两侧均盖有骑楼。其实,“骑楼”是近几十年来才有这样的称呼,厦门人早期并不这样说。当你走在厦门骑楼的人行道上,在下雨天你会自觉的收起雨伞,而不会被淋到雨,这条长长的公共走廊,厦门人用地方方言称为“五骹记”(闽南语)。
“五骹记”(g gO O . K a. g c i),泉州人称“五骹架”(g g O O. k a. k i)(均为闽南方言),这个“骹记”,其实是马来语“ k a k i”的音译,即英尺的意思。
二十世纪20年代,在开元路开建后不久,又修筑了大同路、大中路、中山路、思明南北路。也都是采用这种有“五骹记”形式建筑。就是把人行道置于楼下,高一层楼。沿街商店仿照欧陆建筑南洋化的外廊式结构,立面相接、廊柱相连,1.5米宽的商店公共走廊。
厦门街道的这种模式,是从南洋引进来的(广东汕头等地也是)。这种建筑形式,在南方暑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台风天还可以避风,营造了清凉洁净、方便舒适的经商购物环境。
此后,大量华侨从南洋来厦门购房置业,成为那个年代的一种时髦。他们或自用,楼下做买卖,楼上自家安居,或出租盘活固定资产,有不少华侨是相邀连片购置。在泉州、晋江、安溪、南安、同安他们是故里乡亲,在南洋他们是生意上的伙伴、朋友,来到厦门他们又成为了推动故乡发展的邻居。
就这样厦门这种“骑楼”建筑形式和它的“五骹记”,形成了厦门老市区的标志性风貌建筑。
至今,在厦门老市区出生长大的厦门人,不管现在住在哪里,到老市区去逛街道、走街串巷,走在骑楼下的人行道,还是照样说行“五骹记”。
一一一一 柱子(H. G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