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班第十二周课程故事——声音探索记

石岩宝石幼儿园中三班
创建于前天
阅读 64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寻找声音

在上周的活动探索中,我和孩子们发现大家对声音的反应非常敏感。雨晨提到她特别喜欢晞宇讲故事的声音,轻柔而动听;靖轩也表达了对语墨轻声细语的喜爱;而杰燊则指出过于响亮的声音会让人不适。我提问:“我们身边有许多的声音,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让人感觉不舒服?”孩子们积极讨论,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

雨晨提到乐器演奏的声音,就像在舞蹈室里听过的小红帽音乐;浩文赞同她,认为音乐的声音美妙;逸凡则指出,轻声细语让人感觉舒服,而语墨则表示很吵闹的声音会感觉非常不舒服。

接下来,我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身边有哪些声音呢?”乐乐回答:“水龙头一打开就有声音,还有汽车的喇叭声。”嘉航和梓墨补充说:“老师放音乐的声音也很好听。”

于是,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声音,我向孩子们布置了一项小任务:与爸爸妈妈一起在家进行“声音大调查”。第二天,孩子们带着满满的发现回到了幼儿园。嘉航说:“我在过马路回家的时候听到了喇叭声。”晨晨提到:“树上小鸟在叫的时候。。”凯凯说:我听过青蛙呱呱叫的声音。丹丹说:在火车站听到的火车鸣笛声。浩文说道:高速路上很多汽车的声音。梓墨犹豫了一下说:我们呼吸时也有声音,喉咙会发出声音。包子补充道:“在家看电视、话筒的声音,还有吃早餐时广播室小朋友们的播报声也让人注意。”最后,逸凡分享道:“我家的小猫饿了会喵喵叫。”

通过这次的分享,孩子们对周围的声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观察能力,还开始注意到生活中那些平时可能被忽视的声音。我引导他们在我们的教室和幼儿园中,寻找那些能够发出声音的物品,并进一步感知其发声的原理。同时,我还使用绘本故事《到处都有声音》,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声音的理解。

孩子们热情高涨地寻找和讨论。嘉航在教室里发现了一套乐器,他欣喜地说乐器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杰燊指出教室里的话筒也可以发出声音,沐风说拍手也可发出声音,并用力拍了拍手,嘉铭则示范了跺脚的声音,依琳展示了拍膝盖的声音。

通过亲自操作和寻找,孩子们对各种声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及生活的感知能力。

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提高了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和观察力,学会了关注并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多种声音,增加了感知体验。同时,孩子们在分享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也对声音的多样性和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开始了解声音的美学价值与舒适度,并讨论合适的音量和场合,初步培养了对声音美的鉴赏力。

神奇的传声筒

在上一个活动中,我们阅读分享了《到处都有声音》。这本绘本不仅让我们班的小朋友对声音的多样性和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引发了他们对声音传播和传递的浓厚兴趣。他们了解到声音可以通过小鼓传播到遥远的地方,也明白声音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比如公鸡的鸣叫可以用来唤醒大家。因此,他们都希望能够制作或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工具,用来传播声音。

于是,我和小朋友们展开了一次讨论,探讨制作能够传播声音的工具需要什么材料,或者有哪些现成的工具。

‍诗琪说:“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喇叭呀!”

‍而嘉航则想到:“吴老师的哨子,可以用来发出声音。”

‍杰燊联想到:“我当小小广播员的时候用了麦克风,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发出更大的声音。”

‍小宝则认为:“学校的广播室的音响可以发出声音。”

‍通过讨论,孩子们对于如何让声音传播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这时,凯凯提出了:“电话!我们可以通过电话听到很远地方的声音。”

‍小朋友们纷纷赞同这个想法,并开始讨论手机和电话。我询问小朋友们是否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简单的电话,大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开始讨论需要哪些材料。

晞宇提到:“要把电话放在嘴边说话并且在耳边聆听。”

‍露露分享道:“通过电话可以和远在他方的爸爸通话。”

‍星星则尝试通过水杯发声,他觉得:“水杯发出的声音和正常说话的声音不一样,好好玩。”

基于孩子们的热情和讨论,我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次性纸杯、各种线和牙签,鼓励他们制作一个传声筒。晞宇尝试用牙签在杯底扎了一个洞,但发现选用的彩色编织线难以穿过。诗琪也遇到同样问题,她费力地戳了一个较大的洞,让线能穿过去。然而,她后来发现,这样杯子和线就无法固定连接了。

晞宇重新选择用牙签小心地扩大洞口,成功穿过线后,求助于我如何固定线。我指导她将线打结,确保结足够大,如同一个小石头堵住洞口,这样线就不会滑脱。小朋友学习了这个技巧后,纷纷开始动手制作,而晞宇学会后更是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

沐风和包子在发现洞口太小无法通过彩色编织线后,换用了细鱼线,成功简化了这个步骤。完成制作后,他们分享了成果。其他小朋友们注意到了他们的材料选择不同,设计各异,长度不一,也对这些变化感到有趣。

之后,在露露和凯乐制作传声筒时,他们发现线更长时,可以在更远的场所"通话"。通过实践,他们了解到线必须拉直才能清晰听见对方的声音。

最终,大家成功用纸杯和线制作了简易传声筒,这让全班的小朋友们都感到兴奋。不少小朋友提出,是否可以用其他材料制作传声筒。于是,我鼓励他们在周末与家长一同寻找更多材料,体验制作不同的传声工具。这个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传播,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咚咚锵

在中三班的音乐活动中,小朋友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节奏并热情地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咚咚锵”。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这个发现,并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这个节奏。

课前,我邀请孩子们逐一讲述这个有趣的声音是如何被发掘的。谭雨晨说:“是大家一起唱小红帽以后找到的。”肖逸凡则表示:“我特别喜欢玩这个节奏!”诗琪和雨晨提议用拍手来表现“咚咚锵”,而依琳想到还可以通过拍膝盖来表现,沐风建议用跺脚。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先采用雨晨和诗琪的拍手建议,大家齐心协力用拍手来演奏“咚咚锵”。尝试了不同动作后,孩子们依旧最喜欢用拍手的方式。这节课结束后,小朋友们对乐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议到舞蹈室中用乐器演奏“咚咚锵”。

于是我邀请她们去到了舞蹈室。在舞蹈室中,我提醒孩子们要爱护乐器,然后请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乐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自由探索各自乐器的声音。雨晨发现,在大家同时演奏时,她听不到自己的乐器声音。我请大家停下来,并邀请竣诚示范他的雨声筒是如何发声的。逸凡发现他的雨声筒和嘉航的鸡蛋沙锤听起来很相似。接着,我请持有不同乐器的小朋友展示他们的乐器声和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依旧先用身体动作演奏了“咚咚锵”,然后我才请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让乐器发出“咚咚锵”的声音。晞宇用的是音乐碰钟,她有节奏地敲击着,“咚,咚,锵”;亿晨用手轻轻地上下摇晃手中的三角沙锤;丹丹则用响板来表现,她的手指灵活地控制着响板的开合,发出一连串“哒哒哒”的响声。最后,我请持有相同乐器的孩子们组队演奏“咚咚锵”。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享受到音乐的乐趣,还提高了对乐器的认知和表现能力。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合作和讨论,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尊重他人的意见。通过不同乐器的探索,孩子们对声音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活动中,我意识到孩子们对节奏和声音的探索充满了热情和创造力。作为教师,我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探索。同时,我也注意到在集体演奏时,个别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声音被淹没,因此在未来的活动中,我会更加关注每个孩子的参与感和表现机会。

00:16

学习与发展

学习品质:

在本次系列活动中,幼儿通过声音大调查的亲子小任务和阅读《到处都有声音》的绘本故事来寻找和了解声音,又亲身体验了制作传声筒来传递我们的声音,最后还使用大家喜欢的乐器进行声音的演奏。在理解与表达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是通过不同方式展现了自我,也在遇到困难时更加勇敢自信地面对挑战!

科学:

1. 好奇心与探索欲:在声音大调查亲子任务中,幼儿积极探寻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对声音的来源、产生方式表现出强烈好奇。制作传声筒环节,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尝试通过固体材料来制作传声筒传递声音,在面对打结和纸杯洞口过大等困难时积极探索方法勇敢挑战,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2. 认知发展:通过一系列活动,幼儿对声音有了更丰富的认知。他们了解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如碰钟声音清脆响亮、三角沙锤声音轻柔缓和、响板声音短促明快,这些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声音属性的初步概念,提升了他们的感知觉能力和观察力。

语言:

1. 倾听与理解: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幼儿需要认真倾听故事内容,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声音情境,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在亲子任务中,与家长交流声音调查结果时,幼儿要倾听家长的讲述并理解其中含义,同时在乐器演奏分享环节,倾听同伴对乐器声音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词汇量和拓宽语言理解范畴,为语言表达积累经验。

2. 表达与交流: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在声音大调查后,他们向老师和小伙伴分享自己找到的有趣声音,如“我听到汽车的喇叭声是滴滴的”“小狗的叫声是汪汪汪”等,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在乐器演奏环节,幼儿还可以表达自己对不同乐器声音的喜好,如“我最喜欢响板,因为它的声音很欢快”,这种表达与交流促进了语言组织和表达技巧的提升,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

艺术:

1. 感受与欣赏:聆听各种声音的过程就是幼儿感受与欣赏艺术的过程。无论是自然界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还是乐器演奏的声音,都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听觉艺术体验。绘本中对声音的生动描绘以及乐器演奏出的美妙旋律,让幼儿感受到了声音艺术的魅力,培养了他们对音乐和文学艺术的感知能力,激发了内在的艺术审美情感。

2. 表现与创造:使用乐器进行演奏是幼儿在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的体现。他们根据自己对声音的理解和感受,用碰钟、三角沙锤、响板等乐器创作出独特的节奏和旋律,展现出个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健康:

1. 身体协调性:在制作传声筒和使用乐器演奏时,幼儿需要运用手部小肌肉群进行精细动作操作。如制作传声筒时裁剪纸张、粘贴纸杯,使用乐器时准确地握住并操作碰钟、沙锤、响板等,这些动作锻炼了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促进了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今后参与体育活动、手工制作等活动的能力。

2. 情绪情感发展: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探索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当他们成功制作出传声筒听到声音、用乐器演奏出美妙旋律或者在活动中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时,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积极的情绪情感得到强化。而在遇到困难时,如制作传声筒不顺利、乐器演奏节奏掌握不好等,幼儿在老师和同伴的鼓励下勇敢面对挑战,克服困难,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

1. 合作与分享:在亲子任务中,幼儿与家长合作完成声音调查,增进了亲子关系,同时学会了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如乐器演奏环节,幼儿们可能会互相交换乐器体验,分享演奏技巧和心得,培养了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在小组讨论声音相关话题时,幼儿们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团队协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 规则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需要遵守一些基本规则,如在制作传声筒时要安全使用工具、在乐器演奏时要按顺序进行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逐渐建立起规则意识,明白在集体活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要求,这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不足与策略

不足:

‍1.深度拓展不够

在声音知识的传授方面,活动更多侧重于让幼儿感受和体验声音,对于声音相关知识的深度挖掘不够。例如,在制作传声筒环节,仅停留在让幼儿知道声音可以通过传声筒传递,而未深入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传播效果的影响等,不利于幼儿对科学知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2.活动资源单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涉及声音的资源利用不够丰富。比如在绘本阅读上,仅提及了《到处都有声音》这一本绘本,缺乏更多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绘本拓展幼儿对声音的认知;在乐器方面,也只是选用了几种常见乐器,未能让幼儿接触到更多样化的发声工具,限制了幼儿对声音丰富性的探索。

‍策略:

‍1.深化知识传授:

‍在活动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上,教师应适当进行知识拓展。以制作传声筒为例,除了让幼儿体验声音的传递,还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生动的比喻等方式,向幼儿分享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和效果的影响等简单经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2.丰富活动资源

‍拓展绘本资源;收集更多有关声音的绘本,涵盖不同风格、不同主题,如关于声音的历史、声音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在活动中安排专门的绘本阅读拓展环节,让幼儿通过不同绘本更全面地了解声音的世界,拓宽视野。

阅读 64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