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引”结题,硕果累累

——海南省“读引”应用成果课题第四次请进来活动暨课题结题总结指导会拾贝

A
创建于2024-11-22
阅读 21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通知

       各位主持人,现将第四次请进来活动和提交结题材料的要求,安排如下:

       (一)第四次请进来活动的内容

       1.安排一节汇报课。

       2.主持人作工作总结。

       3.专家指导点评。

       (二)活动时间安排

       新州中学11月14日下午。

       (三)各主持人向专家组提交电子版材料时间为11月25日之前。将结题材料发给专家团队赵克勤老师处。

二、汇报课

2024年11月14日,成果推广课题组成员、新州中学胡忠礼老师在高二234班上了一节成果展示课——《凉州词》。

学习主题

1.诗歌的四读:诵读、品读、美读、审读。

2.混合式有效学习。

学习项目

1.诵读:文化传承,划分七言诗的节奏。

2.品读:语言建构,感悟诗歌的情感。

3.美读:审美鉴赏,体味意象及手法。

4.审读:思维发展,对比阅读与高考训练, 进而了解《凉州词》特点。

学评支架

1.嵌入式全过程评价,学评测一体。

2.以赋分制自评为主,辅助互评、师评。

3.自评有数字化评价标准。

学习方式(活动)

学评一体,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点拨答疑。

学案内容

知识支架

1.问题探究:我们学过哪首《凉州词》?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题解、作者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学习项目1:诵读

任务问题(1):请用“/”给本诗划分节奏。(8分)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划对8处6分,7-6处5分,4-1处分别得4-1分。


学习项目2:品读

任务问题(2):请展开想象,翻译本诗。(8分)

1句全对2分,半对1分。

任务问题(3):本诗写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6分)

意象4分,1分/2个;情感2分,描绘画面1 分,答出情感1分

 任务问题(4):全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6分)

找对诗眼2分,分析结构2分,分析情感2分。


学习项目3:美读

任务问题(5):找出诗歌所用的技巧。(6分)

注释1: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庠》:“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注释2:《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分/处,6分满分。

 任务问题(6):请简要分析诗歌所用技巧的作用。(6分)

最少3个技法,每种技法“点”与“析”各1分。

学习项目4:审读

任务问题(7):下列选项对本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作者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是同时代的边塞诗人。

B.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一样,表现了想建功立业又年华已逝的伤感情怀。

C.“羌笛”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预示着大漠、边关的苍凉、萧瑟和悲凉,所以象征凄婉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D.用典包括语典和事典,本诗属于语典,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是事典。

训练达标/作业

学习任务(9):阅读两首《凉州词》,完成下列问题。

凉州词 【唐】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凉州词【唐】孟浩然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1)下列选项对这两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诗开篇写眼前景色,景中含情,寓情于景;孟诗则从听觉入手,直抒胸臆,直言羌笛胡笳不忍聆听。

B.王诗用“杨柳”暗指伤别,而“忆长安”是想报效君王;孟诗写征人月夜听到边关之乐,思乡痛不欲生。

C.两首诗分别用“折杨柳”和“关山月”的典故,这与《秦风·无衣》中的边关征战将士的情感是相同的。

D.“思”和“忆”分别是这两首诗的诗眼,都是卒章显志。

 (2)简析两首诗抒发思乡之情有何异同?(6分)

异同各至少1条,总计最少3条,每条点、析各1分。

课堂小结

学习任务(10):《凉州词》这类唱词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最少3条,每条点、析各1分。

06:48

本课运用了大量的视频支架,是智慧课堂的新样态。

03:22
00:34
04:50

三、评课

课题组专家团队成员文永美老师对胡忠礼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

(一)本课的亮点

1.自主开发校本教材。

2.按照“四读四引”搭建教学框架,板块清晰。

3.导入有吟唱环节,后面又有说唱内容,并且涵盖了历史、地理等知识,跨媒介、跨学科的特性很明显,是智慧学习的有益实践。

4.加入高考分值的评判,自评效果好。

5.课上习题多,仿高考训练模式。

(二)本课的不足与商榷之处

1.古诗“翻译”概念是否准确。

2.美读技巧呈现的多,是否太笼统。

3.边塞诗的特点,可否通过师生活动来呈现、生成?

4.课堂紧凑,但引导力度不够。

四、结题汇报

胡忠礼老师做了课题结题汇报,宣读了《结题报告》,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1.用大量的实践课、研究课来推进、实践课题研究。

2.成果较为丰硕,有赛课、论文获省市级奖励。

3.延伸概念,扩展范围。

4.与学校赛课、集团的同课异构等活动结合,扩大研究范围。

五、课题检查验收

课题专家组成员谢芳老师代表专家组通报了结题工作检查情况,并提出了具体意见:

1.美篇后增加总结与反思部分,增加研究的深度。

2.研究过程的整理再细化些。

3.成果按照《成果应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分值来细化。

4.注意文字工作。

六、指导与总结

课题主持人、专家组负责人赵克勤老师对结题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赵老师之处,新州中学成果应用推广团队做了扎实细致的工作,效果很好,但注意时间节点。赵老师希望,课题结题是终点,但也是新的起点。想为党育才的大背景下,“读引”教学法也要与时俱进,助力语文教学与改革更好更快的发展。

阅读 21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