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为镜,照见自己——神奇的“绘画疗法”

木子老师教中阮(有课)
创建于5天前
阅读 6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拂云心理咨询(一期)学习小组第六十八次线上研讨的主题是“绘画疗法”。内容丰富,后劲太强,让我这几天都还一直在回味和思索。

先介绍下它——“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在分享人孙意隆进行“绘画疗法”的介绍后,我们就该疗法展开相应的活动及讨论。

一、投射

我们谈到“通过绘画来访者可将自己未表达或者潜意识的部分呈现在画纸上。”

卜凯清学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朋友画作中有人坐在高楼上,他觉得很危险,猜测对方可能有安全风险,但朋友表示自己想法不同。

孙意隆学友也提出自己操作中相似的疑惑:同事绘制的画中呈现的画面内容和表达的并不同,感觉对方在隐瞒,觉得没有达到练习效果有些受挫。

对此曹霞老师指出 “来访者才是自己画作的诠释人”, 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来访的介绍了解画作内容,“看见”来访。我们所看到和感觉到的,都只是自己的“投射”。

二、看见

在绘画的过程中来访者逐渐理清自己的思路, 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想法、价值观、情绪、冲突等这样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的呈现在画面中。哪怕是相同的一幅画,不同的来访想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那作为咨询师的我们在来访者作画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和倾听,通过来访者对于画作的介绍,了解她画作所呈现的事物表达的含义以及她创作过程中的感受。而且来访者画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画的。 “看见”她绘画过程中的笔触、停顿、涂改等,可以为我们提供足够多的真实信息来与来访者进行讨论分析。



三、再说投射

之前学习时聊到“投射”,总会提到一句“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当时还觉得挺绕的,什么别人,什么自己。在这次的研讨过程中,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多的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在见到一个人的时候,一般都会下意识地去作出一些评判。这些评判其实都是你自己的。所以,面对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人时,不同人会说出不同的结论和评价。但是别人的这些评论和结论都不会改变任何事物,也不会定义一个人的人生。

那正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看到自己怎么样评价别人,去照见自己,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意的部分是什么。同时面对别人的评价和投射,我们也能了解对方在意什么。

当我们了解掌握了“绘画疗法”,带着心理分析的角度去观察一幅画,你会看到的信息内容,远比语言文字更加丰富。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 当我们看懂了一幅画,我们就看懂了一个人,并看懂了一种人生。

在研讨环节我们还交流分享了两个绘画活动,都比较容易在活动中开展。

活动一:

这个活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觉察自己的消费观。

活动二:

这个活动比较适合面向教师、家长团体进行,在活动后可以请他们分享。


帮助他们去觉察自己与学生、与孩子的关系和相处模式。

——END——

编辑:李雨平

审核:一期班全体成员

阅读 6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