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抓实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
创新管理模式,让流动党员 “流而有家”。流动党员远离家乡和原党组织,容易产生归属感缺失的问题。因此,要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对流动党员的情况了如指掌。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搭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系统,让流动党员能够随时随地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同时,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如在工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地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为流动党员提供一个温暖的 “家”。通过这些举措,让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丰富教育形式,让流动党员 “流而有学”。流动党员由于工作地点不固定、时间不规律,传统的集中学习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要丰富教育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流动党员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线上,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定期推送党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等学习内容,让流动党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线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党员活动日等时机,组织流动党员开展集中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此外,还可以通过邮寄学习资料、送学上门等方式,确保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
搭建服务平台,让流动党员 “流而有为”。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搭建服务平台,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例如,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扶贫帮困、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同时,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把在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家乡,为家乡的振兴贡献力量。通过这些举措,让流动党员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抓实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让流动党员 “流而有家”“流而有学”“流而有为”,才能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强大的力量。
(龙岩市武平县永平镇潘萍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