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时俱进深耕耘,“研”无止境绘新篇——蒙阴县实验中学语文组大教研活动纪实

我的张爱玲
创建于5天前
阅读 18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冬之美,在于积淀与蕴藏;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教是研之基础,研是教之利器。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1月21日,蒙阴县实验中学语文组进行了大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了市级专家类延勇老师,县教研室刘长森主任。大教研由三位教师执教,语文教师全员参与,赵校长亲临指导。

上午是公开课时间。

高三理部赵丽芳老师执教复习课《文言文断句》。

高三正好复习到文言文板块中的断句环节,因为学生基础一般,做题的时候有一些同学读不懂文意,导致断句也不准确。赵老师于是从名次代词、动词形容词、虚词、对话词、文言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和对称句六个方面入手,给予了学生一把"钥匙",帮助他们打开了正确断句的这扇门。

赵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由课内到课外,从夯实基础到链接高考,目标明确,环环相扣。课堂上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展示学习成果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高二学成部宋炳胜老师执教《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放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第二个单元——“苦难与新生”的第一篇,是一篇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在预习作业中,学生的问题集中在“为何作者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却又说‘无话可说’”。为此宋老师设计了以下学习主任务:作为一篇纪实性较强的纪念散文,本文是如何在看似矛盾的表达中寄托复杂、深刻的思想情感的?并由此设计了“品析人物形象”—“品味情感内涵”—“品悟写作意义”三个学习任务。

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宋老师及时地进行指点。

宋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通过他的娓娓道来,同学们把握了刘和珍看似矛盾的形象:在她身上既有东方女性的温和善良,又有新时代女性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理解了作者看似“说与不说”的矛盾,其实是以至情至性的文字展示时代的苦难,在极度愤怒与悲痛之后表达赞颂之情,在彻底绝望之后看到牺牲的意义,并坚定地追求新生,汲取到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高一学优部张丽丽老师执教《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张老师通过适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从而带领高一的孩子们步入了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张老师与学生进行充分地互动与交流。

同学们通过学习《故都的秋》这篇经典的散文,充分体会到了散文的魅力,学习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在特殊历史时期对故都、对民族命运的独特情感。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

公开课展示完成后,三位老师分享了此次课例的教学设计过程。从每一个环节如何构思着手,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最后落实到教学方法的运用,并结合本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类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对三位老师课堂中的亮点给予了肯定,夸赞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基本功都很强,超越了百分之七十的老师。同时,对不足之处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譬如让学生多开口多诵读,多动手做一做写一写。

下午,类老师做了"关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转型"的精彩讲座。

类老师融合四个问题与大家做了交流: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出现的根本变化——宏观认识

二、高度重视围绕大单元教学进行教学转型的紧迫性——教材落实

三、积极地探索适应新高考改革趋势的高考备考路径——高三备考

四、在校本教研转型中需要组长发挥切实的关键作用——集备转型

类老师的讲座赢得了老师们的阵阵掌声。会后,大家均表示受益匪浅:通过本次教研会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今后教学工作的方向。

弦歌不辍,芳华待灼,砥砺深耕,履行致远。教学无涯,研教不尽。

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为老师们营造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探索、反思的互动氛围,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了信心与力量。

实验中学语文大家庭全家福。

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心灵的碰撞,灵感的生发,即是教研的意义所在。相信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会涌现出更多精彩的课堂,激起更多智慧的火花。愿我们在漫长的教研之路上,且行且学,且学且研,学中进步,研中成长,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阅读 18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