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时间观念必须有》

月亮不圆也很美
创建于7天前
阅读 2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高效利用时间,既玩得开心又学得充实。但现实往往是,孩子常常陷入拖延的漩涡,小任务拖到最后才完成,兴趣班也总是迟到。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告别拖延,成为时间管理的小达人呢?

案例

       上大班了,老师让小朋友们每天8:00到幼儿园,妞妞却没有时间观念,妈妈不停地说几点了,可她一点也不急,天天早上都磨磨蹭蹭的。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妈妈与妞妞商量好了,以后早上起来锻炼身体,希望妞妞能早点起床,可她起早了也磨蹭,后来还是拖到快到点了才跟妈妈一起出门。妞妞还不太会看表,妈妈拿着表催她也没有用。有时让她做什么事,她就说“马上,就一分钟”,可一拖又是很久。妈妈问她“一分钟”是多长时间,她就说不知道。以后上小学了,时间会变得更加紧张,可是家长急孩子不急也没有用啊,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呢?

案例分析

        时间观念是指做事情的时候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减少无关行为,讲究效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任务。家长一般认这是对成人的要求,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时间观念的培养,等孩子上小学之后才发现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导致孩子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出现不少的麻烦。上学需要孩子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助于孩子独立完成人学以后的很多事情。

        时间观念包括理解时间顺序、时间长短、认识时间、认读钟表和估算时间的能力。其中,时间估算能力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孩子能否比较准确地估计自己或他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做多少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需要花多长时间,将会直接影响孩子守时、定计划、执行计划、统筹安排等多方面的生活能力。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孩子需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进行时间估算,积极的教育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孩子时间观念的形成。

        时间观念是随着孩子生活内容的逐渐拓展而渐渐培养起来的。在整个学前阶段,孩子的时间观念都是比较薄弱的。三岁之前,孩子主要是根据生理需要来大致感受时间,如白天与黑夜、上午与下午。四五岁的孩子知道了星期、年龄以及一些重要的节假日。五六岁的孩子才有能力理解一些精细的时间概念,像小时和分钟,如果没有特别的教育,孩子还不太了解秒。对于即将人学的孩子来说,孩子的时间观念如何将关系到孩子能否按时睡觉和起床,能否上学不迟到,能否吃饭和写作业不磨蹭,能否坚持上完一节课,能否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以及到规定时间就结束游戏,等等。因此,大班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关键期。

教育策略

一、把生活事件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时间比较抽象,必须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年幼的孩子才能渐渐理解和掌握时间。家长把孩子平时所做的事情与时间连在一起说,容易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早晨7点了,该起床了。”“晚上9点了,我们洗漱睡觉吧。”把“早晨7点”和“起床”一起说,把“晚上9点”和“洗漱睡觉”一起说,有利于孩子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与时间有关的词语。

二、通过钟表和计时器感受时间

      除了通过生活事件与游戏感受时间以外,大班孩子还可以通过钟表和计时器认识时间。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画一个钟表盘,让孩子明白钟表上的三个指针在不同位置时所表示的时间,以及整点和半点的表示方式。为了加深孩子对时间的理解,家长可以用计时器配合钟表帮助孩子感受时间。例如,该吃饭了,孩子还在玩游戏,家长可以再给孩子5分钟,要求他玩完并收拾好玩具。家长先给孩子指出5分钟后分针所在的位置,然后定时5分钟,定时器一响,孩子就能感受到5分钟能做多少事情了。

三、玩小游戏感受时间

       对于“秒”的概念,家长可以先告诉孩子钟表上的长针走一下就是一秒,或者让孩子看秒表,还可以通过玩小游戏来加深孩子对一秒钟的理解。例如,有一天,妈妈给孩子买了一本好看的书,可以先与孩子玩一个小游戏:“闭上眼睛,妈妈给你一个小礼物,5秒钟以后再睁开眼睛。5秒钟,妈妈开始数了,1、2、3、4、5,睁开眼睛,5秒钟过去了!看,这是什么?”对于“分钟”,家长还是用定时器比较好,如果孩子想再玩10分钟,家长就把时间定成10分钟,定时器一响,孩子就得“收工”,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四、将模糊的时间变成准确的时间

      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听说了很多有关时间的词语,如“一会儿”“快了”“很久以前”“不久以前”“不久以后”等,他们也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词语。但这些词语大多表意模糊,反映的多是人们心里估算的时间,而每个人估算的时间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说“一会儿”,家长以为就是“很快”了,而实际上孩子的“一会儿”可能是很长时间,结果玩“一会儿”游戏可能就是玩半小时、一小时,甚至两小时,家长因此误以为孩子拖沓。为了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如果孩子说“一会儿”,家长就问:“你说的‘一会儿’是多长时间?”孩子说:“20分钟。”那么家长就给他定20分钟的时间。如果他说:“40分钟。”家长就给他定 40分钟的时间。定时器一响,家长就提醒孩子时间到了,让孩子感受和明白在20分钟或40分钟内,他到底做了多少事情,能不能做完事情。这样将模糊的时间变成准确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孩子守时的品质。

五、与孩子一起制订时间表

        根据孩子的生活习惯与生活安排,家长与孩子讨论每一天的作息。按照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间段,分别列出这三个时间段内必须要做的事情,完成任务之后孩子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否则就取消或者顺延自由活动的时间。时间表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有了它,孩子做事就不会那么磨蹭了。以前,豆豆出门前总以“我的书还没看完,等我一下”来故意拖延,起床时则说“我再睡一下,今天很冷啊”,该吃饭时会说“再等等,事情还没做完呢”。自从使用时间表之后,只要豆豆想故意磨蹭,爸爸妈妈就会指指墙上的时钟,或者问他现在几点几分了,豆豆就会乖乖地去做事。到了8点钟,外婆指着时钟问豆豆:“现在几点钟了?”豆豆抬头一看:“哦,8点钟了啊!“他赶紧穿上鞋子和外婆出门了。在这之前,外婆要好说歹说,甚至翻脸,他才会勉强出门。至于起床、刷牙、洗脸、吃饭这些每天必做的事情,家长已经不用再反复催促了,豆豆都会乖乖听“时间”的指挥了。

六、家长要在时间观念上做表率

       家长一直都是孩子学习及模仿的范本,家长的时间观念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的家长比较散漫,做事拖沓,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如此。例如,孩子要求家长与他一起游戏、读书或者做某顶活动,豪长容应了,却迟迟不来,常常一次又一次地用“等一下”来敷衍孩子,自己却一直看电视或者沉迷在打牌娱乐中。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拖拖拉拉,以后也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处理自己的事情,“等一下”也成了他的口头禅。再比如在睡眠方面,小朋友应该早就寝,可是,有的家长自己在睡觉之前就磨磨蹭蹭,耽误了睡眠时间,孩子也跟着磨蹭,久而久之,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总之,告别拖延,成为时间管理的小达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成为时间管理的小达人,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 2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