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启智,课精研,评促优

——初三历史组第12周教研

菠萝油
创建于2024-11-20
阅读 21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理论学习明方向

理论是实践的灯塔,在历史教研中,理论学习是首要环节。在本周的组会中,凤婷师给大家做了题为《“时空贯穿维度”视角下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以2023-2024年的福建中考历史试题为例》的理论学习分享。

凤婷师从“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出发,主要阐述了在理解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时,教师们如何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构建时间轴和空间地图,使学生能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还对“时空观念”在福建中考中的应用考察与课堂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4个提升策略:

1、课堂中善于利用配套地图册、填图册,训练学生的时空贯穿能力;

2、利用时间轴、年代尺等,点线面结合,构建时空贯穿思维;

3、鼓励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

4、进行大单元式主题教学,串联历史事件,形成连贯思维。

新课研磨促成长

新课研磨环节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打磨,不断打磨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能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高效,助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与成长。本周由瑞水师主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磨课环节,首先由瑞水师进行说课。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瑞水师以列宁的相关史料选段导入,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以列宁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进行串联,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逻辑框架。

在说课环节后,各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修改意见:

刘斌师提出,在讲述新经济政策时,可适当增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并结合习题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突破;

浠倩师指出,可对苏联模式与国家工业化的评价两个部分的史料内容进行进一步地整合,提升课堂的精准度;

晋江学校建能师指出,可在最后增补历史人物评价的内容,对列宁、斯大林2位历史人物的贡献进行总结,增添课堂的有趣性,丰富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

明棉师指出,可在课堂中以题代讲,援引质检与中考真题对新经济政策这一重要考点进行突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最后,黄副校长与姚副校长分别对本次教研活动提出了相关建议。黄副校长指出,课堂的有趣性与有效性是老师们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课程内容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涉及中考考察的重点难点的相关课程应侧重课堂的有效性;而对于部分具有重要人文价值的课程应侧重课堂的有趣性与学生素养的提升。姚副校长指出,在教研活动中的磨课、评课环节,可进行主题式评课的尝试;同时,也不局限于只磨一课,可将本周课时中比较重要的课程拿出来一同打磨,从而保证本周教学重点的落实;在课堂有效性上问题上,姚副校长还指出,可借助测试、讲题等多样化的手段与方式落实核心知识点,鼓励老师们多多尝试。

评课点津启学航

公开课听评课活动,不仅是对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验,更是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它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再是独自前行的行者,而是携手共进的伙伴。本周,由惠如师在初三12班主授公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惠如师本节课以皮特•恩格伦的《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一书为引。在这本书中,作者以1914年至1918年的一战为背景,选择23个来自不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作为主角,他们之中有士兵、医生、作家、平民等等,透过他们的生命史,让我们抵达“真实”的战争,体验了战争的美丽与哀愁。

在惠如师的授课中,她引用了苏格兰救援人员萨拉·麦克诺坦与法国步兵勒内·阿诺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在世界历史的宏大叙事下,个人命运如何与之交织、碰撞,乃至深刻影响历史的进程,这是对重要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光辉与黑暗并存的深刻反思。

在公开课结束后,老师们也进行了集中评课。

听课老师一致认为,惠如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紧扣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了解一战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核心要点。在内容选取上详略得当,以麦克诺坦的故事引入战争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并以问题启智,是否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对于战争过程的讲解,重点突出了主要战役,如凡尔登战役的惨烈及其在战争进程中的关键意义,帮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历史脉络。

在影响部分,利用数字、图片、文字、图表等多样化的史料引导学生从战争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殖民体系、对中国的影响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来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变革,有效地达成了多元教学目标。

惠如师本次公开课教学,展现出了其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精心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给观课教师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与思考之处。

阅读 21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