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林书彬老师在录播室上了一堂“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课,课题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一、导入
在导入环节,林书彬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变装视频为话题,引出一组变装的图片,让学生猜这组抗疫英雄是谁?有学生说是医护人员、有说是志愿者,也有说是教师。当林书彬老师告诉学生这群变装主角是我们学校的教师时,学生受到了震撼。紧接着林书彬老师顺势介绍了疫情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抗疫的不易,也感受到为了抗疫的成功,志愿者们在党的号召下奔赴一线,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在民族历史的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引出课题内容后,林书彬老师介绍了作者“钟华论”,明确钟华论创作的主旨以及创作的特点——有高度、有深度和有温度。再以网友对这一特点的点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高度指的是思想高度,深度指的是思想深度,温度指的是人性温度。通过这一内容的解释说明,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钟华论创作特点的内容,方便接下来对课堂内容的解读。
二、任务一:理清思路,把握政治高度
在这一环节,林书彬老师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速读文本,找到每个章节的关键语句,分析该章节侧重从什么角度去论述。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的内容。
学生作答
第二个问题从标题入手,一是理解历史前的限制词“民族复兴”,二是理解文章大部分内容讲的是武汉,作为补充的副标题为何是“中国”,而不是“武汉”。通过标题的分析,深入文本学习,进一步理解政治高度的内涵。
三、解析文本,掌握思想高度
在这一环节中,林书彬老师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八个章节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逻辑角度,把握思维的深度;第二个问题是中国能取得抗疫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原因分析,把握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最后是总结文章中体现的抗疫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并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把握文章思想的深度。
在概括抗疫精神后,林书彬老师援引本校参加抗疫的桂月玲老师的文章进行印证中国的抗疫精神,让学生体会抗疫精神就在我们身旁。
四、语言赏析,感悟人性的温度
这一环节中,林书彬老师采用开放式的形式,让学生找到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的语句进行朗读并分析。
学生思考,林书彬老师巡视
学生赏析语句
在学生选择“为了抢救生命,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采集病毒样本,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累得迈不开脚,28岁药师宋英杰因过度劳累再也没有醒来……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这句分析的时候,林书彬老师适时地将桂老师《黑夜暗行》的一段内内心独白呈现给学生看,以便更深入理解“不是生而无畏,而是选择无畏”。
紧接着引导学生诵读“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同时呈现海南在抗疫过程中的各种表现。
听课教师
教师点评
林德顺老师:
林书彬老师今天在录播室引导高二23班同学学习了一篇《人民日报》刊载的社论文章,略有所思,浅谈一二。
一、导入环节,书彬老师通过展示抗疫期间本校志愿者教师团队身着防护服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响很大,收效甚佳。不足在于,没有能够趁势展开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抗疫故事和人物,营造更有温度的学习氛围。如此,虽有可能打乱既定教学环节安排,但也未为不可。
二、书彬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政治高度”、“思想深度”、“人文温度”三个维度解读文本,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让人印象深刻,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循序渐进,富有成效。
三、解读“抗疫精神”、“中国精神”知识点时,书彬老师巧妙地引用了本校桂月玲老师的抗疫文章《暗夜的行者》作为注脚 ,切合实际,不仅有效整合了本土教学资源,也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对文章思想理论的学习也有落脚点,值得其他老师借鉴、学习。
总而言之,林书彬老师的这堂公开课瑕不掩瑜,富有个性化的资源整合是这堂课的亮点。
刘鹏老师:
教学风格严谨,过程流畅并在文本解析中多角度多层面地穿插本土抗议资料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精神的理解。
林雅老师:
在本次课程教学中,长文短教与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是一大亮点。通过表格梳理文章关键语句和论述角度,使学生能迅速把握文章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且从政治高度理解抗疫意义。
在概括抗疫胜利根本原因方面,能准确指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等关键因素,同时对抗疫精神的概括全面,合理融入红色革命精神类比,加深学生对伟大精神传承性的认识。
让学生找出温暖语句赏析的环节,能引导学生体会人性温度。结合身边抗疫事件深度体验,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抗疫伟大事业的距离。不过,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学生主动分享身边故事的时间,增强互动性,整体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成效显著。
教学反思:
此次结合海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课题课在上一节课之后,听取听课老师的评议,适当调整了课堂的流程与内容。
在导入方面,上节课为了与文本内容建立起紧密联系,选择了海南支援武汉抗疫的相关内容。但是因为学生在抗疫期间还在上小学,对抗疫的印象不是很深,不易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显得有些生硬。这次这次上课的导入则替换成了本校教师参加抗疫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加入抗疫教师的“变装”照片,辅以文字说明,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抗疫的艰辛与抗疫的精神。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与所学文本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更容易引入课题的内容。
在任务环节上,首先调整了标题解读的顺序,先是介绍钟华论的相关知识,突出其写作的特点——有高度、有深度和有温度。而这三个方面正是本堂课展开的“线索”。然后以任务形式呈现上课的内容。任务一是梳理文本,把握政治高度。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到各章节的关键语句,思考写作的侧重点是什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的内容。紧接着,让学生回到标题,进一步去体会作者写作的角度,通过两个问题层层推进,学生就能够把握整篇文章的政治高度。任务二是解析文本,理解思想深度。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从思维和内容两个角度突破。基于此,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这八个章节的内容能否调换,为什么?二是作为一篇总结抗疫经验的文章,作者认为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三是是总结这篇文章体现的抗疫精神。这三个问题由浅及深,逐层深入,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抗疫精神,课堂中援引了本土一些抗疫工作者的文字,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理解作者思考的深刻性。任务三是赏析语言,感受人性温度。在这一环节中,采取开放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到触动自己内心的语言进行赏析。通过手法、字词的赏析把握作者在文章中呈现出来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在总结的时候,我顺着上一环节对整篇文章的情感进行升华。作业布置则以导入的内容为情境,让学生给海南抗疫的医护人员或是志愿者写一封感谢信。
这堂课在内容上有所调整,效果较上一次课堂好些。整体上较上一节课上得更为流畅些
优点在丰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上一节课使用的红色文化资源基本以概述为主,以文字形式呈现。本次课堂加入了一些抗疫的图片,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呈现方式。在文字的使用上,除了概述性的文字外,还加入了本校抗疫教师关于疫情的描述,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材料。
优点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嵌入文本合理。在总结抗疫精神方面,我补充了一些本土抗疫材料来佐证抗疫精神,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抗疫精神是一脉相承,而且是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在赏析语言,感受人性温度方面,学生能够找到自己感动的语句进行分析,在分析的时候能够融合相关的内容。比如学生在分析“ 为了抢救生命,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采集病毒样本,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累得迈不开脚,28岁药师宋英杰因过度劳累再也没有醒来……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 ”时,我将补充“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桂老师的一段文字投射屏幕上,而这一段文字恰好表现了“没有生而无畏,只因选择英勇”,很好地衔接了文本内容,表现抗疫精神。
缺点表现为时间安排上扔有所欠缺。调整上课的结构,删减了概括小标题的活动,时间本是充裕的,但在展示时因不够准确,引导学生多花了一些时间,在感悟人性温度环节的时间被压缩。抗疫期间展现出来的人性美就无法完整地呈现出来。
缺点表现为授课过程中不够大胆取舍。学生在赏析相关温度的语段后,本以将情感投入进去,给抗疫呈现的人性美进行了总结,气氛已经渲染到位了,课堂应在此处画上休止符。然而为了突出补充的内容,又倒回去让学生朗读语段继续赏析,破坏了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