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围术期患者由于长期制动,手术创伤以及并发感染的原因发生VTE的风险更是大大增加,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才能有效避免不良预后。而抗凝治疗在VTE的预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抗凝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调整,出血与血栓风险的平衡都至关重要。基于此,走进临床第二站,我来到了AICU/CCU。
AICU病区多为各种术后的患者,心脏搭桥术后,骨折术后,以及消化道外科手术术后,还有些脓毒症休克的患者,患者高龄,营养欠佳,心肺功能弱,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也多,无论是治疗还是护理都是很大的挑战!
去学习的第一天,宋主任就着重强调了患者的容量管理,讲了评估容量的指标和一些简单的试验,怎么在不增加心脏负荷的前提下保证充分的组织灌注,如何平衡补液和利尿的量,受益匪浅!
随后的几天,在查房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临床医生关于患者心、肺、肾功能的评估,重点关注的实验室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逐步了解了临床的需求。
无论是CCU还是AICU,肺部感染都是比较常见且棘手的并发症。感染指标的监测,痰液或者肺泡灌洗液标本的培养药敏都需要实验室指标的辅助,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反映不同时相的炎性标志物只能单开,临床只能根据白细胞,降钙素原的变化来看感染的控制程度,那么基于血常规的一些指标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新指标NLR,SII,SIRI是否能发挥更大作用,有赖进一步的数据总结分析。
去AICU/CCU之前,对于抗凝治疗的监测一直存有不解,新开展的项目肝素三项(AT3,APTT,抗Xa)明明临床意义非常好,对于低分子肝素的监测非常有用,为什么他们开的却不多?这次交流,终于解开了疑惑。说明书上说,低分子肝素出血风险小,安全性高,不用常规监测。但要知道,出血风险小,只是更安全,但抗凝效果是否达标,不监测的话,是无法评估的。而且由于病区内患者的病情复杂,感染,应激,手术创伤等各种因素,都会对机体的凝血过程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抗凝治疗的效果,所以,为了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是需要定期检测的!
对于这类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引发的不解,我也专门做了相关的课件,和科室内的老师做了深入交流,而且也请了输血科邹宵萌老师,专门过来再次介绍了血栓弹力图相关的临床意义,检验与输血联手,为医生的抗凝治疗保驾护航!
走进临床,参与临床查房,了解临床需求,进而深入交流只是检验与临床沟通的起点,轮转结束绝不代表沟通的终止,凡临床有疑问的都可以随时沟通,我们会尽力给出完善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