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许多基层干部在面对工作时的共同感触。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是当前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项紧迫任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专门强调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据记者了解,今年,省委社会工作部将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作为全省党委社会工作系统贯穿全年的一项重点任务,作为部门开局起步的牵引性抓手和工作突破口。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厘清权责边界是个重点任务。突破“天花板”,职业路更宽;工作受关注,生活受关爱……“减上补下”,让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不但充实了基层一线工作力量,还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解决“人”的问题是关键。
减去的是形式主义严重、基层既无力负担也无权办理的事项,增加的是群众急难愁盼、迫切需要就近解决的政务服务和便民事项。去与留,增与减,一张事务清单的变化,折射出四川为基层减负赋能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措施》明确提出,要优化基层权责配置,对已下放乡镇(街道)的审批服务执法事项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对基层治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事项,继续予以保留;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经评估基层接不住、监管跟不上的事项,及时调整上收。
如何确保“减去”事项不再卷土重来?如何确保“增加”的事项能够平稳运行?《措施》还设计出一套乡镇(街道)职责准入制度。明确要求各部门将属于自身的权责事项派交乡镇(街道)承担的,要纳入县级统一管理,并同步保障相应力量、资源、工作经费等。未列入权责清单的事项不得擅自向乡镇(街道)授权、委托或下放,坚决防止上级部门以属地管理名义随意转嫁责任。
聚焦“人少”难题, 除了优化机构编制和人员使用外,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广泛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比如,引导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服务,探索通过股权投资、公益创投等方式对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社区社会企业给予支持。再如,持续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绵阳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互助公社、暖“新”驿站等阵地,发挥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群体走街串巷、进楼入户的优势收集社情民意,有力充实了基层治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