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丢三落四怎么办》

月亮不圆也很美
创建于2024-11-19
阅读 77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案例

      妈妈以为多多是个女孩子,应该比较细心,可是她发现多多粗心大意,经常丢三落四。早晨上幼儿园的时候,多多戴着一副手套,晚上放学的时候,就剩下一只了;书包里的水彩笔,不到一个星期就丢得只剩一两支。平时多多也总是乱扔东西,刚刚拿到的东西一会儿就不知道放到哪里了,找不到就发脾气。女儿一急躁,妈妈就生气,自已天天提醒孩子,可是孩子天天犯错。妈妈一批评女儿,爷爷就不高兴了,把孙女拉到自己身边说:“别哭了,没关系,有什么大不了的?长大就好了。走,爷爷带你出去玩。”

案例分析

        孩子丢三落四是一个普遍现象,家长对此的态度差异很大。有的家长不在乎,有的家长很着急。不在乎的态度是错误的,因丢三落四不但影响做事效率,而且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孩子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这种现象会阻碍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丢三落四的问题比较着急,这也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负面关注比较多,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在隔代养育的环境中还会引起家庭矛盾。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丢三落四涉及的是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好习惯有方法,但是无捷径。因为好习惯只能一天一天地渐渐培养,坏习惯只能一天一天地慢慢改掉。从主观意愿而言,孩子也不愿意丢三落四,但他总是如此,确实有一些原因。

        一、物品管理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生以后,孩子的物品都是家长代买和代管,有的家长在孩子三岁以后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管理物品的意识与能力,有的家长没有这种教育意识,以致孩子快上学了,还是家长帮助孩子整理和收拾物品,孩子则随处乱放东西,找不到东西就找家长。物品管理意识薄弱的孩子必然丢三落四。

        二、有意记忆能力有限

        人的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记忆。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记忆能力有限,并且缺乏特意记住某件事的意识。很多时候家长刚交代完一件事情,孩子却被其他事情吸引,结果忘了去做家长交代的事情。因此,家长要注重孩子有意记忆能力的培养。例如,要出门了,家长可以间孩子:“有没有自己想带的玩具?出门前一定要记着放在包里哦!”如果孩子忘记了,家长就提醒他:“刚才你想带什么玩具?看看包里有没有?”

         三、生活经验不足

        孩子常常只关注现实需要,忽视未来需要,所以暂时不需要的物品,他就随便乱放,等需要的时候,他才想起自己没带,或者找不着了,而这时候往往会有家长帮助他解决问题。因此,孩子丢三落四的次数很多,但他丢三落四的不良经验并不多,至于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给自己带来的方便,他也很少体验。这种生活经验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孩子为未来需要而有所准备的意识,也难以改掉他粗枝大叶的毛病。

         四、责任意识不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个人基本的责任意识,但在很多家庭里,事借开始时“打开局面”是孩子的任务,事情结束时“收拾残局”,却是家长的任务,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完整过程。缺少完整做事经验的孩子,责任意识不强,所以做事有头无尾、丢三落四、马马虎虎。

教育策略

一、固定做一件完整的事情

        丢三落四是做事不完整的表现,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提供做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机会,让孩子负责到底。例如,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一下楼取奶、取报纸、倒垃圾、买盐等,简单而又方便,但是要想孩子能够利落地做完这些家务活,还需要家长的指导。比如家长安排孩子下楼倒垃圾,就要固定让孩子做这件事,使他有“这件事包在我身上了”的责任心。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完整的过程,下楼之前要先换鞋,然后关上门,把垃圾放在指定的地点,回来之后再换鞋,最后到卫生间洗手。如果垃圾袋破了或者垃圾溢出来了,家长要指导孩子处理这些问题,而不是由家长代劳。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记不住,家长就要亲切地,提醒他。如果孩子撒娇或者偷懒,家长不要迁就孩子,要敦促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做事有始无终。

二、建立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

        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有利于改变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首先,在衣柜、抽屉、书柜、挂钩、毛巾杆等处,孩子和家长分别摆放自己的物品,不要混在一起,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然后,孩子的书包、文具、书本、水壶、雨伞、外套等常用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也各就各位,不要混杂叠放。如果孩子记不住什么地方放什么东西,可以做一些特殊标记或者张贴画。出门的时候,将随身携带的物品尽量放在一个袋子里,以免遗漏。最好在出门的地方放一张小桌子或椅子,让孩子每天睡觉前把第二天要带的东西都放在这里,这样就不会落下东西。建立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会有效地减少孩子丢三落四的次数。

三、养成列清单、做检查的习惯

        不管是工作中安排事务、日程,还是生活中购物、旅游,有的冢长都有在纸张上列清单的习惯,然后做完一件事就在旁边做个记号,最后检查一遍,发现没有遗漏就心安了。这种好习惯也可以传授给孩子。例如,放学之后,家长间孩子:“今天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明天老师让你带什么?”然后指导孩子列一个清单,放在显眼的地方,提醒孩子记住这些事情。大班孩子识字有限,可以用简笔画代替。晚上睡觉之前,家长不要帮助孩子收拾书包,而是敦促和指导孩子动手操作,做完一件事就在清单上画一个“V”,最后检查一遍,查漏补缺。其他事情如孩子出门玩要或旅游、过生日招待小朋友,也可以坚持让孩子列清单、做检查,并承担后果,体验检查好了有甜头、检查不好吃苦头,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四、用小卡片帮助记忆

       虽然孩子丢三落四是极其平常的事情,但他也并非事事如此,孩子对自己非常着迷的事物记忆深刻,比如孩子喜欢的一些小卡片或者小贴画。以孩子所喜欢的事物(如卡片)线索,把他们需要牢记的任务“附着”在这条线索上,就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强化记忆内容,这样比单独使用语言警告或责骂要好得多,也更能激发他的兴趣。例如,有一个孩子经常忘记老师交代的事情与任务,老师就想出一个办法。老师知道这个孩子喜欢灰太狼的卡片,就买了一套回来,每次有新任务的时候,老师就发给他一个新卡片,让他把任务画在卡片的背后,然后拿回家给家长解释他画的内容。家长就会配合老师敦促孩子完成任务,第二天再把家长签过名的卡片给老师看一看,老师会奖励他一个新卡片。这个方法能有效地改变孩子 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的“健忘”小毛病。

五、自然后果惩罚

       自然后果惩罚就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丢三落四所带来的麻烦与问题,给孩子提供“自食苦果”的机会,利用自然后果来惩戒教育孩子。例如,玩具找不到,就不能玩,家长不要替他找;没有带学习用品,家长不要给他送去;半路想起把什么东西忘在家里了,家长不要替他去取,让孩子自己回去取,迟到的后果让他自己承担。丢三落四的不良体验会让孩子痛定思痛,敦促孩子吸取教训,提高孩子自我改变的迫切性和自觉性。

六、减少包办代替

        孩子丢三落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包办代替。家长包办代替使孩子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事前有家长安排,事后有家长收拾,孩子不用操心、不用负责,因而做事心不在焉。如果家长偶尔没有帮孩子做事,他还会埋怨和责备家长,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别人。所以,家长一定要减少包办代替,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亲切地提醒、耐心地教一些方法,而不是动手代办,给予孩子更多的身体力行的锻炼机会,会使孩子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七、家长要做出改变

        有的家长生活随意、懒散,在家里拿东西、用东西、放东西,都是随手一拿、随手一放。孩子长期生活在没有规则、杂乱无章的环境中,自然容易养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这样的家长是孩子的坏榜样。还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智能发展,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自已比较爱收拾,对孩子却没有任何要求,这样的家长自己是好样的,却没有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因此,这两类家长都需要做出改变,这样孩子才会有所改变。

阅读 7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