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思共进,启育新程

——2024年幼儿园课程叙事评比活动总结

桥东花幼薛靖颐
创建于2024-11-19
阅读 32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 年 11 月 18 日至 20 日,张家口市“幼儿园课程叙事故事评比活动”于桥东区花园幼儿园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市教科所主办、桥东区花园幼儿园承办,来自各县区的200余名教师齐聚一堂。活动中,专业评委团对45位参赛教师精准点评。教师们在活动过程中收获颇丰,深刻反思,明确了为孩子构建优质课程的方向,专业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比赛历时三天,每日皆开展日小结活动。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比赛、思考、反思与进步的有机融合,为张家口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筑牢根基,推动幼儿教育在思索与实践中稳步迈向新征程。

11 月1 8 日,由市教科所兼职教研员、桥东区教体局教育工作部学前教研室主任秦英进行日小结。秦英主任凭借其专业的教育素养与丰富的教研经验,对当日课程叙事评比活动中的亮点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系统梳理。

亮点一,课程故事的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故事当中我们也听到了老师对主题课程的扎实的态度。

亮点二,围绕一个主题线索,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层层推进故事的一个内容。

问题:

首先,我们从缘起说起。

缘起源自教师关注到主题课程的预设与主题延伸的活动,教师关注到幼儿经验生长的偶发事件,两种缘起方式都是可以的。

还可以从什么角度缘起?—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思考来引发课程。

思考:缘起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吗?

是故事的缘起,其实也是学习的开始,发现的问题捕捉到了闪光点,这些都是好的方面,那么如何追随孩子,促进孩子发展的目标?这个意识我们是不够的。

叙事故事主题要清晰,要有教育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要明确。

其次,思考:课程故事中的事件,我们是否要把课程实践过的流程一一罗列?

方式一:

例:随“叶”而行,可以围绕探究、探究的方法来架构,寻叶—探叶—再寻—再探,教师落脚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描述在探叶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方式二:

如果此故事站在艺术领域创造和想象的核心经验架构,可以从:寻叶—拾叶—存叶,存叶中有各种创造力的表现,教师落脚点落在:寻叶的过程当中,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感受秋天的美和大自然的美。

除此在故事当中还应当要有画感。

思考:在描述事件内容的时候,以孩子提出怎样的问题呈现,但如何解决?解决的过程关注的少,而是把结果直接呈现,其实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有效支持的一个体现,这才是故事的关键部分。


小结:故事就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将幼儿的实践活动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要成为故事。

“反思”的三点建议:

第一,从幼儿的学习发展来说,可以从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的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等等这些方面进入思考与分析。

第二,教师的维度。比如说教师如何支持策略、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应用、提供了哪些资源、教师的收获……

例如:对散步的反思:散步作为一日生活中相对比较简单的环节,其背后蕴藏的生长价值数不胜数。离开成人的视线,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这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实践;如何规划宝贵的散步时间,这是任务意识的体现;遇到不想和自己一起玩的朋友,该怎么办?等等…悉数这些内容,我们会发现每一个都与孩子即将面对小学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幼小衔接的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段当中,把重要的内容已经展现,有学习、有目标。接着反思在课程中教师是否做到,如何做的,哪里做的好或者不好。

第三,合理支撑。是不是符合指南的核心经验,是不是符合生活经验的运用和能力提升,是不是课程经验的拓展和延续,此时用理论来支撑课程故事。

小结:课程故事扎根于课程的现实,面向课程事实,聚焦课程实践,剖析教育的价值,让我们在回忆整理筛选归纳中讲好故事,助力成长。


秦主任总结

00:00
11:38

11 月 19 日,由市教科所兼职教研员、常峪口幼儿园园长安瑛进行日小结。安瑛园长以教育实践的前沿视角,对当日的课程叙事展示予以全面回顾。助力教师们在课程叙事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校准方向,持续优化教育教学实践策略。

安园长总结1

00:00
10:01

安园长总结2

00:00
12:39

11 月 20 日,评比活动步入尾声之际,市教科所裴春梅主任对此次评比活动进行全面总结。裴主任综合多日赛事情况,梳理各参赛教师在课程叙事中的表现,从课程内容、教师意识、课程逻辑等方面提炼亮点与不足,为整个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也为今后幼儿园课程叙事工作提供了系统且具指导性的总结成果与发展方向指引。

本次课程叙事的亮点:

第一,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1.有生活中的课程故事

2.有游戏生发出的课程故事

3.由主题活动推进过程中生发的故事

4.有偶发事件引发的故事

5.挖局并利用课程资源而生成的故事

第二,讲述中体现故事性。

教师能够紧紧围绕主题,体现了故事性,有儿童的视角。

第三,教师更加关注反思

反思课程,反思儿童的学习。

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

1.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实践能力

2.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3.让课程更丰富、有趣、有意义

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重陈述轻描述,教师在叙讲课程故事时,忽略关键细节的深描。

依据以下三个层次反思自己的故事:

简单描述—生动描述—有深度的描述。

2.课程的逻辑架构缺少逻辑性。

课程在前,故事在后。课程故事是课程的推进,是幼儿学习的脉络,复盘、梳理、筛选、重组课程事件时,要符合逻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故事一定是追随幼儿兴趣生发出来的。本次活动中,有的故事貌似层层递进,但实际是罗列堆积,教师要关注“课程在哪里”。

关于课程故事主线的确定应再重读《幼儿园课程故事》,之后教师的课程会更加有深度。

3.教师注《指南》、核心经验不够。

如何落实《指南》,落实孩子核心经验的学习,这是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当孩子的学习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教师是否能够发现、识别并捕捉到,是否对幼儿有所支持。因此教师应该分析课程事件能带给孩子什么,是否捕捉到孩子的学习生长点。

本次活动希望大家做以下思考:

1.重新审视课程叙事到底是什么?除了概念。应该还有哪些内容?

课程叙事是一面镜子,是课程审议的抓手,利用好这个抓手,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反思。

2.课程叙事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推手。

3课程叙事是家园共育的助手。

它能够让家长理解孩子的学习,同时感受教师的专业。




今后的希望:

1.加强学习,深入学习《指南》和领域核心经验,让理念和精神落地。

2.课程实践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反思与追问,幼儿在哪里?课程学习在哪里?教师的支持在哪里?撰写课程事件的意图在哪里?我们要不断反复的追问和反思。

研究永远在路上,研究永无止境……

裴老师总结

00:00
32:25
阅读 32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