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高补重要提醒:2025新高考内容改革与教育理念的五重转向

华补
创建于2024-11-19
阅读 23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华盛高考补习学校艺术班招生了……

校园管理、食宿安全;

小班精读、固定师资;

双师教学、一生一案;

学练结合、精准提分。

预约试学电话:17205390073

近年来,高考试题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实现从“解答题目”向“解决问题”的转变,进一步加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打破固化形式、优化试卷结构、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拓展思维空间,破除唯一标准答案束缚,强化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考查,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与勇于创新、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国家战略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那套以知识传授和知识理解程度深浅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面临挑战, 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都需要反思与重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转换上。

一、从“知识就是力量”转向“思维就是力量”

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考试的核心目的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多少以及对知识理解深浅程度的考查与检验。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

但随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深入,国际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与国竞争的核心力量,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或无法适应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这是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或获取,而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发现和创造。我们必须要重新确立一种以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知识获取并不等同于知识创造或知识发现,知识创造和知识发现依靠的人的思维。

思维是指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独立和批判思考的基础上,逻辑一贯、证据可靠地得出自己结论,并能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估和反思。思维是一个人的心智活动和认知模式,表现出内生和难以直接观测的特征,但思维并非天生的,而是一种可获得性能力,也即这种能力可通过后天专门的训练得到提高,而且思维能力具有可迁移的特性。

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就是要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充分的强调,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聚焦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的考查。

因此,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重视知识创造和知识发现背后人类思维的重要性,实现从“知识就是力量”向“思维就是力量”这一教育理念的转换。

二、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

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最核心的要素包括三个层面:课堂的主体要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课堂的内容要由“预设的标准答案”转向“探究生成的观点”,课堂的目标要由“量的累计”转向“质的提升”。

采取专题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参与式课堂等方式,打破教师预设标准答案的思维惯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角色参与课堂,通过不断生成、深入探究、批判质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真正实现了课堂主体、课堂内容和课堂目标的三个转变,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和素养,才有可能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情境和特定学科任务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是可迁移的,它区别于静态、固化的知识,成为发现知识、创造知识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三、从“感性顿悟”转向“理性规范”

人类思维包括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两种。其中,理性是指人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它基于现有的理论、数据,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出确定的结论或观点。感性是指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或无意识,是一种典型的非逻辑认知形式,表现为想象、激情、直觉、灵感、顿悟等。

概括来讲,教育教研和课堂教学不能一味或单方面强调顿悟、直觉和联想在思维训练中的重要性,而要加大理性思维包括逻辑推理、科学论证、证据评估、反思批判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尤其是要揭开理性思维的神秘面纱,实现思维的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在教学过程中让思维可认识、可观测、可训练和可提升,清晰准确地呈现思维的过程、结构和关键要素,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其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从“高分低能”转向“高分高能”

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最大的诟病,而“高分高能”是高考人才选拔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想状态,也是高考评价体系下的高考命题改革要实现的目标。

高能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创新和适应能力,使学生能高效、准确处理经验世界或学科探究中的复杂、结构不良等问题。因此,追求高分与高能的统一就成为教育改革和评价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五、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不少进入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和教师一时难以适应高考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而这种情况往往来自命题逻辑的变革和试题形式的创新,也即高考命题理念由原来的“学科知识立意”转向了“学科素养立意”,由原来的“知识技能考查”转向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四维考查,由原来的“考知识”转向了“考能力素养”,同时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尤其强调了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

所以,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也即通过系统、规范、针对性的训练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而非“授人以鱼”(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这里讲到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包括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

阅读 23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