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乡村清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之路》

用户17802613
创建于7小时前
阅读 20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政策引领,开启治理新征程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2019 年,国家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之路。2023 年 12 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各地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纷纷出台了本地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政策文件。例如,黔南州平塘县编制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 - 2025 年)》,明确了治理目标、治理方式和保障措施。江苏省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示范区奖励办法(试行)》,对获评 “省级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示范区” 的县(市、区)给予奖励资金。保山市印发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 年)》,确定了工作目标、进度安排和工作任务。

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和各地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各地的政策文件,切实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做出贡献。

二、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展成效


(一)单户庭院利用模式

在茂南区袂花镇大路村委会塘边村,有这样一户农户,由于化粪池因地势问题无法接入管网,但幸运的是,其庭院内或房前屋后有充足消纳土地。基于单户庭院利用模式,该农户通过自建户接管或已有污水暗渠,将无害化后的黑水与部分灰水混合,排至住户外围的菜地进行消纳利用,另有部分灰水则用于庭院内的花园灌溉。如此一来,周边整体环境良好,无污水横流,污水得到了有效管控。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农户自身的庭院资源,既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又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二)联户庭院利用模式

信宜市白石镇细寨村委会陈子垌村近几年进行 “四小园” 改造,配套污水收集管渠约 70 米。这里的农户居住分散,且房前屋后有菜园、果园、农田等农业生产或自然系统浇灌需求。该村四处为联户庭院利用模式,即生活污水经房屋三级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排入房前屋后农田、菜园,就地消纳和资源化利用。陈子垌村较为分散,在通过明渠暗渠化后,小的联片农户黑灰水通过沟渠进入农户房前屋后的农田、菜园,实现了污水有效资源化利用。而且只需定期对暗渠清淤即可,基本无运维费用。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污水问题,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

(三)联户农业生产利用模式

信宜市镇隆镇大水坡行政村良塘村常住人口 70 人左右,居住相对集中,周边农田消纳场地较多。通过采用农业利用方式,良塘村生活污水得以实现资源化利用。该村分为两个片区,由于地势西低东高,整体沿村西边已有明渠敷设管网可基本截污该村污水,污水收集后经预处理后进入农田进行利用。工艺流程为黑水经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后,与灰水混合进入厌氧池和预处理设施处理,经厌氧处理后用于周边农田浇灌,实现黑灰水协同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基本无运维费用,且可有效增产增收。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农田资源,实现了污水治理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四)联户景观生态利用 + 庭院利用模式

信宜市东镇街道办北逻居委会大仁山村常住人口 420 人左右,主要分布 4 个聚居片。其中 1 个聚居片常住人口约 200 人,下游有天然湿地,适宜采用景观利用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其他 3 个片区常住人口较少,房前屋后有大片菜园,适宜采取庭院利用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工艺流程为黑水经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后,与灰水混合进入厌氧池,经厌氧处理后用于利用穿孔管分散排入自然湿地进行过滤与初步消纳吸收处理,自然湿地与下游农田中的土沟相接,净化后的污水可以分散到周围农田消纳灌溉农作物;同时自然湿地建有取水步梯方便村民取水灌溉较远农田。这种模式根据不同聚居片的特点,采用了景观生态利用和庭院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也美化了乡村环境。

三、成功案例,示范引领促发展


(一)温县汜水滩村

温县汜水滩村位于温县东南部滩区,共有 4 个村民小组,320 户 1447 人,常住人口约 800 人。村内主要产业是四大怀药、槐花种植。近年来,该村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治理,先后获得多项荣誉称号。目前,汜水滩村改厕率完成 98%。

该村秉持 “因地制宜、经济实惠、资源化利用” 的基本原则,争取环保资金,铺设污水管网 3800 米,将村内污水集中引入东南方槐花树林中 100m³ 大三格内,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第一池截流沉淀和发酵,第二池再次发酵,第三池贮存无害化粪液,全部用于槐花园树木浇灌。争取农业农村局户厕改造资金,在园内铺设管道 1200 米,分成两排,实现喷灌全覆盖。

大三格运营管理由村委负责,每年维护费用约 41000 元,包含灌溉水泵的电费支出及水泵维修,维护费用由村委承担。污水治理前槐花园使用深井水浇灌,仅此一项费用每年约 49000 元,污水治理后每年灌溉费用节约 8000 元左右。市、县、乡三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定期巡查抽查,发现问题及时交办整改,保障大三格及管网正常运行,确保村内无污水横流、黑臭水体现象。

该治理模式有 “易维护”“更经济”“更环保”“更宜居” 等优势。设施简单、易维护,沉淀池系统每半年清理 1 次,由村委免费进行,不产生额外费用;利用处理后的中水比利用地下水浇灌每年节约 8000 元左右;变废为宝,中水用于园林灌溉施肥,不再使用化肥等肥料;有槐花诗会,随处都是槐花飘香,诗情画意,展现出文明幸福的 “新农村”。

(二)惠州仲恺高新区

惠州仲恺高新区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督导、压实责任,高质量推进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荣获 “广东省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 奖。目前,全区 338 个自然村小组中有 336 个采用管网或暗渠收集污水并进行处理,治理率达 99.4%,完成治理的村庄,污水横流、臭味扰民等脏乱差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坚持高位引领,凝聚合力。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带头部署,多次召开推进会,集中研究、讨论、解决工作难题,督促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党政领导 “一把手” 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平稳有序实施《仲恺高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2 - 2025 年)》,以镇街为单位,促进全区 338 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提质增效,实现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步纳入区污染防治挂图作战,定期调度推进,并纳入环保责任考核及相关督导考核,强化奖惩激励,确保农村污水治理落地落实见效。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区生态环境分局深入推进 “党建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工作模式,设立党员责任岗、服务岗和先锋岗,引导党员带头下沉一线,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做好问诊把脉,对症下药。科学制定 “一村一策” 整治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截污纳管、建设农污设施、生态塘等改造,突出灰水收集查漏补缺,雨污分流改造、错接混接整改,力求污水全面收集治理,加快补齐治理短板和弱项。在治理完成后,组织对接户率、农村沟渠是否黑臭进行核查,并对管网工程质量核查确认,有效保证 “一村一策” 整治方案效果落地。

坚持监管结合,长效运维。实行区镇村三级监督管理,制定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和农村管网建设维护机制,坚持把村委党员干部当做推进污水治理工作的中坚监督力量,让党员干部全程参与农村污水治理。委托第三方专业力量实施运维管护,坚持设施一日一巡、出水一日一测、台账一日一记,并利用智慧运维小程序将巡测问题和数据实时上传,后台运维监督员及时督促整改,做到检查情况实时上传、反映问题实时解决、整改情况实时反馈,有效保障了设施运行,设施正常运行率 100%,出水达标率 95% 以上。

四、治理方法,多样技术保成效


(一)人工湿地处理法

人工湿地处理法是利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特性,通过吸附、过滤和生物降解等方式来净化污水中的污染物。其原理是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在人工建造的湿地中,污水与土壤、植物及微生物相互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处理。

人工湿地的布水方式主要分为表面流、垂直流和水平潜流三种。表面流人工湿地适合处理排放量较小且排放时间规律的农村生活污水,污水在湿地表面流动,与植物和微生物接触,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去除污染物。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成本较低,但在我国应用相对较少,受到气候和环境因素影响。污水从湿地表面垂直向下流动,通过不同层次的填料和植物根系,实现对污染物的去除。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则通过预先铺设的湿地基质填料,使生活污水从一端流入另一端,逐步完成对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净化,其净化效果受到植物根系运输能力的显著影响。

人工湿地处理法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有诸多优势。首先,抗冲击能力强,能适应农村生活污水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其次,处理稳定性高,能够持续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再者,投资成本低,适合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此外,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为农村增添生态景观。

(二)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物理处理,使用筛网过滤和沉砂等方法去除较大的悬浮物和固体颗粒。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污水引入活性污泥处理池。在处理池中,活性污泥作为介质,通过曝气系统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在此过程中,有机物被微生物利用作为生长和代谢的碳源,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接着,微生物能够吸附和吞噬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从而显著降低水体的浊度。随着处理过程的持续,活性污泥会不断增殖,并达到一定的活性水平,此时需将部分污泥回流至处理池的进水口,以保持活性污泥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最后,定期清除和浓缩过量的污泥,以维持处理池内的污泥浓度。

活性污泥法的作用原理是利用富含微生物的活性污泥,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来去除污染物,实现污水净化。活性污泥中包含细菌、原生动物和真菌等,这些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害物质。

活性污泥法在农村生活污水净化中应用广泛。它具有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的优点。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使水质明显改善。同时,该方法对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三)厌氧处理技术

厌氧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如下:首先进行污水预处理,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格栅和沉砂池等,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初步的固液分离,去除大颗粒物质,以确保后续厌氧系统的顺利运行。接着,经过预处理的污水进入主要的厌氧处理系统,通常采用厌氧反应器,如厌氧池或厌氧发酵罐。在无氧环境中,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产生气体。最后,在厌氧处理系统中形成的沉淀物通过定期的泥浆处理和回流操作,保持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稳定。

厌氧处理技术的优势在于依赖无氧环境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并生成有价值的气体产品。这种方法不需要氧气,节约能源。同时,能够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的产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经过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同时产生的生物气体可用于能源回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吸附法的工艺流程为:首先通过格栅和沉砂池等物理方法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预处理,去除悬浮颗粒和大颗粒物质,以保护后续的活性炭吸附系统不被堵塞。然后,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活性炭吸附系统。在该系统中,废水通过活性炭床,与活性炭表面的孔隙和吸附位点接触。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被吸附到活性炭表面,并嵌入孔隙中。

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是指有机物质与活性炭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它有足够的强度,可以捕获液体中的分子。物理吸附需要活化能,可在低温条件

阅读 20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