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把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和保护幼儿的生命放在首位。”球类活动在幼儿园是一项有益且必要的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增强体质、促进左右脑的平衡,还能培养孩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良好品质。
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基于幼儿兴趣,结合园所实际情我们将安吉游戏理念中:自由、自主、愉悦、创造融入到游戏当中,让幼儿释放天性,自由成长。通过在游戏中穿插知识的方式,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索球的多样玩法,达到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成长的目的,秉持着这个信念小二班的小朋友们开启了一场篮球的探索之旅。
活动实录一:篮球初体验
案例背景——户外活动孩子们来到了篮球区,第一次接触到篮球的孩子们既兴奋又有点不知所措。有的孩子将篮球用力向下扔,有的孩子将篮球在地上滚,有的孩子尝试着拍球……在孩子们拍球,追逐球,滚球的身影中,小二班开始了篮球的探索之旅……
观察时间:2024年10月14日
观察地点:户外篮球区
观察幼儿,小二班幼儿
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听说今天玩篮球特别兴奋,他们来到篮球区,快速地跑到球架子上拿篮球,在空地上拍、滚、扔……
在浅浅尝试了多种球的基础玩法后,丕政和明泽小朋友结合了滚筒和轮胎,他们将滚筒立着放,当作“球篮”,再将轮胎放在距离滚筒大约50cm的地方当作“投篮区”。接着他们两个便开始了投篮游戏,你投一个我投一个,玩得不亦乐乎!
投篮新玩法
没过一会儿,这个游戏就吸引来了更多的小朋友,大家都玩的很开心,但是开心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问题:滚筒的空间有限,随着小朋友们的增多,投不了几次篮,滚筒就满了,一次次清理滚筒内的球太浪费时间了,小朋友们玩的也不尽兴,这可怎么办呢?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经过孩子们的一番讨论,丕政说:“老师,我有办法了!我们再做一个球篮吧,我见过体育场的球篮和呼啦圈似的!”
我说:“这可真是个好办法!用呼啦圈当球篮,球就可以直接从下面掉下去了,你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可是怎么固定住呼啦圈呢?”
左左说:“我知道啦,咱们用轮胎吧!把轮胎一个个的摞起来,然后用最上面的那个轮胎压住就可以啦!”
我和孩子们都觉得左左说的很有道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尝试了这个方案。
支持策略:
当大部分幼儿发现好玩的投篮游戏时,纷纷前来体验,但因为参与人数变多,导致清理滚筒的频率变高,孩子们逐渐失去兴趣,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介入,将问题层层递进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活动实录二:“调皮篮球历险记”
案例背景——10月21日,今天的户外活动带着孩子们尝试了攀爬架的组合玩法,孩子们既兴奋又觉得很有成就感,尤其是在木板上“滑滑梯”的环节让孩子们最开心!
观察时间:2024年10月22日
观察地点:户外篮球区
观察幼儿:小二班幼儿
10月22日的户外活动,部分孩子选择了篮球,这次,他们没有延续之前的投篮游戏,而是结合了前一天玩攀爬架游戏的经验,让篮球也体验了一把“滑滑梯”的快乐!除此之外,还将滚筒当做了“山洞”,让篮球“滑滑梯”之后再来“钻山洞”。
孩子们搬来了低架、平衡木和滚桶,将平衡木的一端搭在低架上,另一端搭在了滚筒上。
玩了一会儿孩子们发现篮球经过“滑滑梯”和“钻山洞”之后滚的太远了,于是,逸凡小朋友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垫子挡住篮球,这样篮球滚到垫子那里就停住了,再将一个低架立在垫子后面,这样垫子也不会轻易倒了。
活动实录三:升级大挑战
观察时间:2024年10月30日
观察地点:户外
观察幼儿:小二班幼儿
孩子们最近对篮球和攀爬架的组合十分感兴趣,又到了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自己搬来了低架和平衡木,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孩子们将平衡板由倾斜式的调整成了笔直式的。
这样一来,增加了孩子们滚球的难度,孩子们需要把控自己的力量和方向,才能使篮球顺利的从起点滚到终点。
支持策略:
教师是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观察者,在本次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又探索了一种新的游戏玩法,在组合搭建低架和平衡木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打断孩子们的想法和行为,而是通过观察,了解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活动过程中努力扮演好幼儿游戏观察者的这一角色。
教师反思
1.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将问题层层递进抛给孩子们,可以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保持住了对游戏兴趣。
2.教师要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和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允许孩子们自由探索篮球玩法的多种可能性,满足孩子们探索篮球游戏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师要扮演好游戏活动的观察者。
(1)通过观察了解儿童游戏状态。观察幼儿的行为,捕捉幼儿参与程度与状态,如:表情观察、材料使用方法的观察、参与游戏时长的观察等。
(2)通过观察做解读评估。通过观察,解读到那些隐藏于表面现象背后的成长信息,获得儿童发展的关键点。
(3)通过观察做支持。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很好地解读儿童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通过观察,教师能根据每个儿童不同发展情况做后续个性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