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

呵护幼儿健康

棉幼保健室
创建于11-18
阅读 4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孩子们的健康是幼儿园一直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季节的推进和气温变化,结合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温馨提示各位家长:学龄前儿童正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为了守护孩子的健康,我们要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手足口病,也被称为“手口足综合症”,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幼儿发病率最高,这跟幼儿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关。

       手足口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或黏膜疱疹,有时会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出血和心肌炎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例如嗜睡、精神差,还有一些严重的患儿会出现肢体抖动、呕吐,还有心跳、呼吸加快,出现全身性的多器官衰竭表现,危及生命。如出现以上疑似症状,需尽快前往医院,及时就医。

让我们通过短片先来认识一下手足口病

02:12

手足口病的特点和危害

传染性强

患者、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数天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对幼儿危害大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重症、病死病例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EV-71) ,病死率可达10%-25%]。

传播途径复杂

       经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感染。接触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被感染。

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发病

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以3岁及以下发病率最高。

控制难度大

在学校、幼托机构等儿童集中场所常出现暴发。

手足口日常预防

接种手足口疫苗

       目前唯一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为EV-71灭活疫苗,该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推荐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但请注意,接种疫苗后并非万事大吉。可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高达20余种,如柯萨奇病毒A组(CVA)。所以在积极接种疫苗的同时,还需注意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培养幼儿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

勤洗手

       成人也有感染肠道病毒的可能,不过多数为无症状感染。所以在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消毒洗手习惯的同时,也需规范自身行为,在外出后、接触儿童前、为患儿更换尿布和沾有排泄物的衣物后,均需洗手。

注意饮食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饭需加热后食用。

居家卫生

       要注意幼儿的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肠道病毒惧怕紫外线和高温消毒,所以勤晒衣被也是一项有效预防措施。

日常注意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流行季节还应留心观察儿童的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症状。

增强免疫力

       在生活上,需要养成良好生活规律,要补充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温馨提示:手足口病潜伏期常见3-5天,最短时间2天,最长时间10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愈后良好,自发病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融泽社区开复课证明。即可返园。

阅读 409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