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面塑润童心 传统文化代代传

魏洪丽
创建于11-18
阅读 9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历史的洪流里,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血脉,记录着历史的痕迹,非遗是一颗特殊的种子,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记忆。2024年11月16 日,我们2023级3班来到了济宁市文化馆进行了“非遗面塑润童心 传统文化代代传”的研学活动。

       带领我们做面塑的是陈庆榜老师,他自幼爱好捏塑手工制作,毕业后系统学习面塑艺术。进修于山东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习班;

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济宁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协会副秘书长;

邹城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邹城市优秀乡土人才;

山东艺术学院2017届文物保护专业面塑艺术指导老师;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文创艺术学院面塑艺术老师;

济宁市老年大学面塑艺术老师;

济宁市多所学校特聘面塑老师;

2019年参加济宁春晚与《西游记》猪八戒扮演者马德华老师同台演出推广非遗文化。

       面塑又叫江米人,俗称捏面人,中国传统塑作艺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

       其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地方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基本形制分“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制,再用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刻画手脚、头面、神情等局部细节,最后加上发饰、衣裙及相关插件。

       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存在的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

        简单地说,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面塑艺术的特点:

1.颜色丰富、造型优美;

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德志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春节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作为班主任,我很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未来,我会继续努力,让学生学会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融入现代生活,充分展现其跨越时代的独特价值与魅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阅读 9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