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迈入新程。8月30日,三年级语文组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三年级是小学中段的起始年级,是学生认知以及思维发展的新起点。三年级开始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篇章页明确提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将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贯穿于整个单元,每篇课文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起到梳理总结语文要素、提炼方法、强化运用的作用。
康廷英老师和卢伟老师整体介绍了第一单元,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和“体会习作的乐趣”。
接下来由薄倩倩老师讲解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本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古老的铜钟,洁白的墙,还有摇曳的凤尾竹,是那么美丽。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尽情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
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边疆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可能会比较陌生;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从······从······从·····”和“向·······向······向······”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第3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
王心花老师讲解第2课《花的学校》,这是一篇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具有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但又没有分“花的学校”为题,花是娇嫩的、美丽的象征,有如孩子般纯洁,他们行和押韵。课文以课文以儿童的视角在“地下的学校”,就像泥土里即将破土的苗,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现得自然深厚。
丁相芹老师讲解第3课《不懂就要问》,这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课题序号旁用了星号标明。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明确了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课后两个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解明娟老师讲解《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的暑假生活”。这个时候学生刚结束暑假回到学校,会有很多的生活体验,该话题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内容可说,有兴趣进行交流。
李学娟老师讲解习作《猜猜他是谁》,本单元习作的话题是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上自然地进入习作练习。教材第一部分,以轻松的口吻介绍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先提出做一个游戏活动的建议,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感;然后提出选择一个同学来写一写的要求。本次习作既贴合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单元主题“学校生活”紧密联系,又给了学生自主表达的余地-写几句话或一段话,对长短不作要求。这样的内容符合三年级起始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消除学生习作起步时容易产生的紧张心理。“猜猜他是谁”,这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次习作练习。教材以
教材第二部分,用图示的方式,分别从外貌、性格、品质、爱好四个角度提供了介绍同学的范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知道可以怎么写。这些提示的角度来源于学生生活,也是大家都能观察到的,介绍的语言与三年级学生的表达特点相符,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可以顺着范例想下去、想开去。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习作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写出同学特别的地方,要求不高,只要一两点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开头要空两格,是提示学生要注意基本的格式。写后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形式进行交流,减少了习作任务的严肃性,是学生展示自我、完善习作的过程,也是分享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这种评改方式也将在本套教材后续的习作中多次出现。
董世荣老师讲解《语文园地一》,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让学生围绕有新鲜感的词句展开交流。教材呈现了两个有新鲜感的句子,一个选自本单元的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一个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职业》,并展示了两个学生对此所作的交流,旨在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梳理和回顾,培养学生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意识。“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题编排了两组并列结构的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的名称,也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其中第一组是动宾结构的并列,第二组是主谓结构的并列,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成语构词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积累这类词语。第二题列举了本单元课文中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句子中的重音,以更好地表达情感。第三题呈现的是五个有创意的兴趣小组的名字,并提示了取名字的方法-既要体现活动的特点又要有个性、吸引人,让学生在班里组织兴趣小组并模仿范例给小组取名字,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参与学校活动的同时,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日积月累”安排了清代袁枚的古诗《所见》,供学生积累背诵。诗中描绘了一个乡村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听到蝉鸣准备捕蝉的情形。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老师们群策群力,共同研讨整合单元要素,在讨论、探索中,思维在碰撞,理念在更新,新教材的探索在不断的深入。波思纳说:经验+反思=成长。只有把教学研讨当成常态化去践行,才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共同成长。在吸收他人的精华的同时,不断的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