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到18岁,要经历三个叛逆期,而在1-8岁的幼儿阶段,就占了两个:
- 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
- 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
- 12-18岁时,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叛逆期通常出现在3-6岁左右,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经历身体和认知上的巨大变化,探索世界和建立自我意识的需求也变得更为强烈。据《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超过70%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在这个阶段表现出了叛逆的行为。
叛逆期阶段,孩子心理与身体活动能力增强,总想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断地挑战未知的底线,这种“叛逆”心理和表现是孩子独立人格形成和自我意识成长的重要标志。
一、案例再现
四岁半的冰冰正在专心地摆弄变形金刚,这时,家里准备吃晚饭了,爸爸妈妈和奶奶都陆续坐到餐桌旁。妈妈喊道:“宝贝,快过来吃饭。”冰冰毫无反应,继续玩变形金刚。过了一会儿,妈妈再次叫他吃饭,冰冰头也不抬地答道:“我还想玩。”奶奶也叫他:“冰冰快来,有你最喜欢吃的肉丸子。”大家已经开始吃起来,可是冰冰依然舍不得离开游戏“现场”。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快去趁热吃啊!”妈妈一边说一边拉冰冰,冰冰却挣脱她的手,说:“我不吃,我要玩变形金刚!”妈妈有点恼火:“冰冰!你再不过去,我生气了!”冰冰说:“我还想玩,我不想吃。”他倔强地站在那儿。妈妈说道:“你怎么这么犟……唉,你也不管管他。”一旁的爸爸终于坐不住了,说:“叫你吃,你就吃,哪来那么多事儿!”“爸爸有时到吃饭的时候也不吃……我就要玩!”冰冰顶撞道。爸爸火了:“你再说一句!欠揍了是不是?”说着,爸爸抬起巴掌就打过去。顿时,冰冰哇哇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躺到地上打滚,喊着:“我就要玩……就不吃!”奶奶连忙上前护着孙子,说道:乖乖,让奶奶瞧瞧……放心,你玩你的……我就这么个宝贝孙子,你还打他,你连我一起打吧!”冰冰扑在奶奶的怀里偷着爸爸妈妈,他们站在一旁气得说不出话来,无奈地互相望着。
二、原因分析及教育策略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跟孩子约法三章
(二)避免暴力,尊重孩子,客观地看待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切忌摆出一副凶狠的面孔,厉声斥责孩子或者说出挖苦、嘲讽的话语,这样将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家长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平静地说话,使孩子较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让孩子受到鼓励而改正不足比较容易,而希望孩子受到斥责甚至打骂后就记住教训并改正错误,就很难了。因为打骂只起到了警告的作用,家长并没有清楚地告知孩子“不能这样做”的原因,同时,家长的打骂在无形中告诉孩子—用暴力能够解决问题。家长应该先了解孩子的个性和年龄特点,试着尊重孩子的个性。如果孩子不听劝告,家长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并让孩子自己选择,如是现在吃饭还是过五分钟再吃,是现在吃饭还是把这个机器人拼好再吃。给孩子选择的余地,他更容易接受,还可以减少亲子冲突。
(三)绝不纵容和溺爱孩子,态度温和而坚定
一些家长持有“就这一个孩子,怎么疼都不过分”的观念,十分宠爱孩子。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现在的反抗行为对将来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不必对这些事情过于敏感。有些家长虽然知道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适当限制,但在真正遇到事情时,仍免不了退让、妥协。家长如此失去原则的依顺,不但改不掉孩子的逆反行为,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孩子骄傲放纵的行为。此外,如果家长教育态度不坚定,时而放,时而收。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感到不解,不知道该接受哪种要求,他们会一再尝试挑战大人的底线,看看到底大人会怎么样。
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生活小事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和祖辈;让孩子适当承受挫折,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让他们明白是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明确告诉孩子,爱他不是有求必应,而是合理地“给”与“不给”;尊重孩子的人格,尽量让孩子在生活上自立,用爱心去引导孩子的行为,避免孩子陷人一味享受的怪圈。
(四)管教孩子,家庭成员要意见统一
家长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孩子的管理和教导,家庭成员一定要态度一致。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做法。有的父母批评孩子时,祖辈护着孩子;有的爸爸责怪孩子时,妈妈心疼孩子,为孩子找理由辩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均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科学研究发现,六个月大的婴儿,已经会假装哭泣来唤起妈妈的注意了。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家里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态度一致,孩子发现自己的做法无济于事时,就不会采取或逐渐减少逆反行为。即使家长们的教育态度不一致,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可以先不干涉、待孩子不在时或睡觉后,家长之间再及时沟通,交换看法,求大同、存小异,从而帮助孩子逐步调整行为。
(五)沉着应对,避免冲突
逆反行为的背后有多种原因,如果孩子处于疲惫、饥饿、紧张或者不安的状态,也可能会与家长争吵,和家长唱反调。在孩子感到饥饿或者很累时,让他适当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可以帮助他缓解紧张情绪孩子生病时,情绪容易低落,也容易产生逆反行为,家长应宽容一点,不与孩子针锋相对,避免爆发亲子冲突。
当孩子由于过分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面打滚撒泼时,家长不妨先冷处理,暂时不理睬他,此时不要心疼、怜悯甚至迁就、退让,或者和孩子讨价还价,更不能冲着孩子大喊大叫。家长一定要坚定信念,不理睬孩子,慢慢地走在前面,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哭闹不管用时,自然就会跟上来。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当孩子正在赌气时,家长不要急着眼孩子讲道理,更不要强迫他服从,那只会适得其反,让事情变得更糟糕,甚至造成更大的冲突。家长应该强迫自己冷静,不拿孩子跟别人比,只让孩子跟他自己比,找出他做得对的地方予以肯定。家长在帮助孩子疏解负面情绪后,再重话轻说,指出他有待改进的地方。当孩子的正面行为增多时,逆反行为就会相应减少。
(六)宽容相待,增进亲子交流
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对减少孩子的逆反行为相当重要,这种交流既可以改善亲子关系,父母又在无形中向孩子传授了处理问题的经验,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
当孩子正在调整或已经减少对着干的做法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真切的鼓励。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句真挚的话语,都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意。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努力改变自己的过程。如果孩子已经努力了,可是改变不明显,或者应该做好的事却没做好,家长也不要忙着批评孩子,应该提醒自己多给孩子时间去调整。
家长应该每天尽量抽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跟孩子谈谈。家长可以谈自己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自己是怎样思考的,经过了什么努力,当中遇到了什么波折,最后是怎样解决的。家长也可以说说自己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是怎么换位思考的,最后如何平心静气地处理了这件事情孩子对这些事会非常感兴趣,很乐意听大人说。然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说当天自己班上发生的有趣的事。如果孩子不愿意说,不必勉强。可能只是他还没准备好怎么说。家长可以继续引导孩子,对于家长遇到的事,他如何看待,总之想方设法达到“让孩子说”的目的。如果孩子认真听了,他会非常乐意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创建了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加强家园沟通,及时与老师交换意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对待孩子的逆反行为时,老师一般会根据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程度的说服,并设立榜样,利用同伴的力量去影响他,及时肯定他的正面行为,让他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样孩子就会争取得到老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毕竟是以集体教育为主,老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持续关注一个孩子,无法全面地对单个幼儿进行行为训练。所以,家长应主动和老师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现,有困惑及时咨询老师。同时,家长要通过老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特别是孩子在班上有没有故意跟老师对着干。如果有,家长要了解原因,并和老师一同商量教育对策,跟踪孩子在园的表现,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在孩子心情好时再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能理解他的做法,如果他能在遇到问题时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他也更受大家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