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古诗教学教法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展示——《竹石》教学设计

琼海市长坡镇长山园小学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教学目标

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竹石》。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三、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初知诗文

1.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竹石,学生齐读诗题。

2.走近作者

  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著有《板桥全集》。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题目什么意思吗?

预设: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三)读古诗,悟诗意

1.小组合作,研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前两句诗,试着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2)学生根据要求理解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活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主结合注释说诗意。

预设1:咬定:形容根扎得结实。立根:扎根。破岩:岩石的裂缝。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预设2:从“咬定”这个词可以看出,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迁移学法,学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学生运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①第三、四句中,坚劲:坚强有力。任:任凭。尔:你。

②第三、四句的诗意: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3)教师提出问题: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画面,并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从“破岩”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中感受到岩石中生长的竹子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迁移学习方法,以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3.出示郑燮相关资料。郑燮出身寒士子家庭,幼年丧母。乾隆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封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饥荒为民请愿得罪大吏而被罢官。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4.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这首诗以及对诗人经历的了解,你有哪些体会? 

预设: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四)诵读古诗,尝试背诵

1.根据提示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1)教师指导朗读:

A.“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品性。

B.“千磨万击”可以读得慢一些、重一些,“还坚劲”语调略微上扬,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可以读得舒缓、从容一些,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 

(2)多种方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教师提出问题: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给内容,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文补白,想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5.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文章结构梳理。

6.主题概括。

《竹石》中的竹子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劲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7.拓展延伸 

积累托物言志的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古诗的同时,感受不同诗人借助不同的事物来表达不同的志向。

五、板书设计

                       竹石

咬定--青山

立根--破岩      刚正不阿

 千磨万击--坚劲    铁骨铮铮

任尔--东西南北风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