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解读主题,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孩子们,诗人艾青曾在诗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也出现在了我们书上的第49页。你知道这句话中的“土地”指的是什么吗?
预设:我们脚底下的大地。
教师小结并过渡:艾青在写这首诗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在疯狂地肆虐中国大地,于是艾青抱着对祖国的强烈热爱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这个单元我们就要从诗文中去感受自古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
(设计意图:通过对单元导语页的解读,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为后续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三首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展示《示儿》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教师相机指导。
教师引导:请结合注释理解三首诗的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什么疑问。教师板书诗题(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预设1:“示儿”的意思是说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我想知道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这首诗里都写了什么。
预设2:“题临安邸”的题是“书写”的意思,结合注释我知道了“临安”是指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而“邸”是指旅店。题目的意思是说,这首诗是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旅店写的。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写诗,那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预设3: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课文中选取的是其中一首。我想知道己亥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感慨。教师过渡并组织活动:同学们说得很好,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诗题给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思考,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古诗。
(设计意图:结合着注释,理解题意并提出疑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初读古诗,解决字词读音,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三)学习《示儿》
1.教师引导:请你诵读《示儿》,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相机播放课件中的范读音频。
2.作者介绍。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3.指导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上的朗读节奏划分朗读古诗。同时提示学生,朗读七言古诗时,一般每句的节奏划分是二/二/三。
学生根据提示再次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
4.一起解诗题。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示儿”的意思是“给儿子看”,从而明白这首诗是诗人给儿子的遗嘱。
5.一起解诗意。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首诗比较好理解,接下来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开始吧!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元:同“原”,本来。
万事:一切事情。
教师引导:哪个小组代表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交流成果?
预设: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
教师启发思考:如何理解“万事空”呢?哪个小组再来说一说?
教师板书(万事空)
预设:“万事空”就是指人死了之后所有事情都和我们无关了。
教师提问:“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事?为何而悲?
教师展示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上面的问题。
北宋宣和六年(1124)十月,金太宗下诏侵宋。同年十二月,徽宗向南逃窜。同月下旬,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占领开封城;靖康二年(1127),金俘获徽宗、钦宗。三月下旬,金军先后两次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四百七十多人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
预设: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是祖国统一。他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
教师提问:哪个小组代表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教师点拨:
但:只,只是。
九州同:国家统一。
预设:只是悲伤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
教师相机板书(九州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教师点拨:
王师:宋朝的军队。
北定:平定北方。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不要。
乃翁:你们的父亲。
教师提问:哪个小组代表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教师:“北定”点出了作者对定能收复失地的信心。板书(定中原)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两句思考: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教师相机板书(告乃翁)
预设: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教师通过陆游写过的诗词帮助学生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情。
53岁写的《关山月》: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62岁写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67岁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状态、神情、心理活动,理解他对祖国深沉、热烈、真挚的爱,以及他对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板书(爱国情怀)
学生根据提示自由朗读古诗。
6.指导背诵。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背诵古诗。依次出示“空”“悲”“北定”“家祭”。
学生练习背诵《示儿》。
四、板书设计
示 万事空
九州同
定中原 爱国情怀
儿 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