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的幼儿踏入幼儿园开启集体生活,如何与同伴相处成为孩子们面临的难题之一,最常发生的就是同伴之间的冲突。
什么是同伴冲突?
同伴冲突是指幼儿在与同伴玩耍或相处过程中发生的相互抵制或对抗,表现为双方在行为、言语或情绪等方面的对立,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互动形式。
同伴交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1.认知社会阅历有限,青少年不能全面接触社会,认知上比较片面,常以理想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一旦不符,就容易出现问题。
2.情感孩子由于感情丰富、情绪变化快、敏感、过分主观,使同伴关系缺乏稳定性,容易导致各种问题。
3.性格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大容易交到朋友,性格外向的孩子总是三五成群。但有些孩子脾气暴躁、态度生硬、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也比较不容易交到朋友。
4.能力很多孩子缺乏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比如接受了同伴的帮助却觉得理所当然,丝毫不会想到向别人表达谢意,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倾听他人的想法,不尊重他人等等,这些能力的原因都会阻碍同伴交往的顺利进行。
“他今天过来把我的笔扔到地上了,我就把他的书抢过来。”
“她和别的同学关系太好了,但我俩才是好朋友啊。”
“我明明没有推他,他说我是故意的,还告老师。”……
这些都是孩子们容易发生的同伴冲突,孩子们总会因为一些问题而发生大小矛盾的情况,又确实很难避免。
解决同伴冲突小策略
教育建议
(一)引导孩子积极面对冲突孩子之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在纠纷中可以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坚强的意志,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引导孩子学会应对冲突,帮助孩子培养合作意识,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所以家长应理智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解决冲突。
(二)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深刻指出:“孩子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是不应该的。父母要是甘心这样做,就不可能使自己摆脱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而自己俯首屈从的有害倾向。”要教育好孩子,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家长就要从小注意让孩子习惯于与别人平等生活。例如,吃糖果或点心,家长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只是一人享用,好东西不仅他可以吃,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也可以吃。建议让孩子自己来分,先分给长辈,最后才到自己,从而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不吃独食。家长可以创造让孩子分享的机会,让孩子带一些小物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或在家庭聚会时,特意带些东西让孩子邀请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家长要做有心人,平时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孩子就会形成乐于分享的习惯。
(三)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一个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且发展,就应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战胜困难。而今天的孩子因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能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以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幼儿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表现出合作行为,也不知道如何去合作,因而往往发生冲突。家长可以利用一些机会,让孩子体验受挫感,逐渐明白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家里的沙发需要挪位置,家长可以让孩子一个人先来试试,孩子搬不动,需要有人来一起抬,这就是合作。再如,在玩搭积木的游戏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并明确分工,如家长搭房子,孩子搭围墙,让孩子体会合作的乐趣。这样,在他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积木时,也会试着分工合作,进而减少争抢或破坏等情况的发生。慢慢地,孩子就会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产生与人合作的需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需要善用时机,并长期坚持。
(四)培养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孩子所应具有的能力之一。孩子特别需要打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使彼此的心灵碰撞,产生共鸣。因此,家长一定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轻松自如地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三至六岁的孩子语言能力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来的灵活性还不够,不能有效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此会经常遇到与同伴沟通无效或遭到拒绝后,就消极回避等问题。这时幼儿会表现出不愿意与同伴分享和交换玩具.不愿意参与同伴的活动,宁愿一个人游戏等行为。所以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尽量多和孩子聊天,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你的话,只要你愿意说,多和孩子交流,孩子就会认真地听你说,甚至会发表他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多陪孩子聊天,让家长更贴近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心理从聊天中家长能感知孩子的成长进步,也能体会孩子语言与思维成长带来的喜悦。多陪孩子阅读,阅读的同时让孩子学着自己讲故事,多学,多看、多听、多说,无形之中,孩子学到了不少的新知识。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需要家长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寻找各种沟通的环境,并细心地加以引导。
(五)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需要让孩子接受一些惩罚。比如,玩具大家按顺序轮流玩,他先玩,然后轮到你,在你没有得到玩具时要学会耐心等待。有时候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谁先拿到谁先玩,别人不想玩了你才可以去玩。如果孩子不遵守立下的规则,去抢玩具,那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让他在一旁静坐,停玩几分钟作为惩罚。但是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以免孩子出现叛逆的情绪。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意,这才能让孩子慢慢地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六)家长应注重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社交能力等潜在的外在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亏,如没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家长就打骂自己的孩子,说孩子没用。时间一长,孩子遇到交往困难时,就把问题或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这样对孩子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在家长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会乐于与同伴交往,且在交往失败时能接受家长的建议和帮助。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可做暂时的冷处理,切忌从孩子的得失出发处理问题,使孩子由于交往压力而问避交往。一般家长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孩子也会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交往策略。此外,家长参与孩子的交往活动,能使孩子产生安全感,有助于孩子被同伴接纳,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每一场同伴冲突都是孩子们社会性发展的良机,作为智慧父母,让我们一起抓住蕴藏在同伴冲突中的教育契机,与孩子共同学习如何面对同伴冲突,更好地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