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孔子轶闻典故:
1.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 孔子问礼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3.孔子访乐
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周》中记载: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最后更简括的语言阐述了孔子适周的巨大收获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观周》把“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列在文章的前头,这里说明孔子在成周访问苌弘是事实。
4.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5. 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和蔼地对项橐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6.藏书始祖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图书所定的《六艺》,对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别录》《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36]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有《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7.实验欹器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
宥坐即座右铭。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8.诛少正卯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
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人要是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备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杀。”
孔子影响: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7]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位于孔庙的南面。这四个字,原本是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为什么叫“万仞宫墙”呢?出自论语里的一个典故。
当时有人评论说:“子贡比仲尼更贤明。”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贡是孔子门下的高徒。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也没有做过大官,见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籍夫子者不禁,惶惶若丧家之犬,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其实混的很失败。
但是他的弟子子贡,就很成功。子贡擅长做生意,他性格外向,口才超群,擅长预测市场行情。被后代生意人封为儒商之祖。
他不仅做生意,外交能力也很强,官做的也比较大。
《史记·货殖列传》载: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成语“分庭抗礼”,说的就是子贡。司马迁评论他:“子贡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就是这样一个牛气冲天的人,而这个牛人却心甘情愿地跟随孔子学习了一辈子。
那么这子贡对孔子是盲目无脑崇拜吗?肯定不是,因为我们是在用世俗、功利的眼光去评判他们的成就。而孔子、颜回、子贡这类人,他们一生的追求是修行大道,这些名利不过是外在的梦幻泡影,穷通不过是外在的浮云飘风。
对于我们这种凡夫俗子,能够理解的是子贡这种人,知道他们厉害,但还有更高层次的,就是孔子这种,我们压根不知道他厉害。
可以说:知子贡者,孔子也,知孔子者,子贡也。孔子过世之后,弟子们为他守孝三年。三年到了之后,子贡没有回家,继续守丧三年,孔林里面还有子贡亲自种的楷树。
历史是群众创造的,但是由读书人书写的。孔子和孔子的形象,是两回事。作为“天下文人祖,历代帝王师”,孔子的形象早就远远偏离了他本人。历代帝王都对他推崇备至,大多是用来统战;读书人将他吹入云霄,则是视为一个增强团体凝聚力的图腾。
孔子,是得道高人,知其不可而为之,于平常行中见不寻常。致敬孔子!!!
“万仞高墙”为文庙特有建制,本为学生崇仰孔子之词,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后人因筑“万仞宫墙”于孔庙之前,以象征孔子学问精深,德行高迈,思想深邃,非常人所能仰及。
鸣赞”李文广身穿宽大的明代服饰带领队伍庄重肃穆地走向大成殿。
在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音乐中,李文广来到大成殿前,主持祭孔大典正式开始。
首先上场时是主祭祀人,古时多由皇帝承担,图为皇帝所用华盖作为象征。
祭孔雅乐是中国目前保存至今的、少有的商周古乐遗存。祭孔大典里的“八音”,是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图中的钟为“八音”中的“金音”。
随着音乐响起,祭礼舞生跳起“八佾舞”,"八佾舞"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是中华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礼"的最好诠释 。以前祭祀活动的舞生基本由男性承担,现在,在舞生的队伍里开始出现了女性的舞者。
祭礼舞生所跳八佾舞,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的规模,其地位和等级等同于古时天子皇帝,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舞者也称为"佾生"。
鞠躬作揖时男姓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姓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
三献礼中的初献礼,当主祭祀官走到大成殿前,首先要献香并行三拜礼。
然后“献爵”,爵指仿古的酒杯,由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
还要向孔子敬献“帛”,也叫白,一般指白色的丝帛制品。
最后,再由祭官宣读并供奉祭文,李文广介绍说祭文一般每年都会应时而变。
杏坛
在大成殿的上方,悬挂着“生民未有”的金字匾,这块匾是清代雍正皇帝所书,意思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没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这也是孟子对孔子的极高评价:“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
孔府正门
崇光门
孔府大堂
孔府对联
孔府三堂
前上房
前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