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解读新教材,蓄力赋能新课堂

与爱相随
创建于2024-11-15
阅读 10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的初冬时节,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深入理解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探讨新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切实打造扎实高效的常态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1月15日在串村寄宿制学校举办了一场以“深耕解读新教材,蓄力赋能新课堂”为主题的一年级数学主题教研活动。活动由和顺县教研室主办,全县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共同参与。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教研室主任李瑞珍老师,东关示范小学张志青副校长,北关示范小学王君老师。

课堂展风采

      南关实验学校马宝翠老师《8和9的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初步的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她很重视算理,揭示算法的含义,教学中每道题老师都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用减法,逐步强化算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以爱相约,携“数”同行。东关示范小学李永芳老师执教《8和9的加减法》,课堂上,李老师巧妙的场景引入,不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为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在探究新知环节,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摆圆片、画一画、圈一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 探究过程,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整节课,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获得了基本技能,而且感悟了数学思想、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串村寄宿制学校闫雅静老师执教的《10的再认识》,基于对课标的学习、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前测,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设计直观具体的活动,提供助学工具,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符号意识和数感。通过三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实际操作中感悟并理解十进制和位值思想,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探讨促成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有教和研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张志清老师指出,教学时要关注学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合理组织教学步骤,以问题为导向,细化素养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关注评价量表的应用,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王君老师指出,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及时捕捉课堂亮点。同时注重孩子们习惯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设计孩子们能听得懂的问题,听得懂的话,培养孩子们积极思考,会动手,会实践,会交流的能力。

      小学教研室主任李老师首先对三节课做了点评。

      一、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们要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二、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进行交流分享。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静静的书写习惯、认真的思考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她建议老师们“多挖掘、多创设、多经历、多感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接着李老师做了《小学数学一年级新教材解析》的专题讲座。李老师从数的认识与数感、数的运算与运算能力、图形的初步认识与空间观念三个部分依次进行阐述,分别解读了数感、运算能力、空间观念的内涵、表现和作用,给教学以具体的目标与抓手,以一年级新教材10的再认识为例,探讨了怎样的教和学,才能通过知识形成素养。

      李老师结合新课标,链接生活场景,结合具体内容,绘声绘色地解读了新教材在实际应用中该怎样去落实,为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做了深层次的示范和引领。

     

      通过学习,老师们不仅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体系和教学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也明白了新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工具。

      新教材的实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相信一年级的老师们会以此次教研活动为契机,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将新教材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立足新课标,始于教材,终于课堂,进一步研究新教材,以教促研,以学定教,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阅读 10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