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的知县——郭锦仪

不差粮
创建于2021-02-21
阅读 2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累死的知县——郭锦仪

郭锦仪(1761-1814),派名锦尼,学名中元,字甲航,号笏堂。

乾隆二十六年(1761)三月二十六日丑时,生于邻水县。几岁时便随父母转迁至绵东四里赵渠沟。

少时颖异,身负异材。十四岁通晓经史,十八岁入梓潼县学,很快成为廪生。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己酉恩科第十七名举人,时年二十九。

郭锦仪中举后,曾掌教梓潼潼江书院、绵州左绵书院。他教学生以德行为先,而后为文艺,勉励学生务作正派端正之人。学生多来自绵州、梓潼、剑州、三台、彰明、江油等地。居乡期间,在赵渠沟天马山麓建立乡塾兼山堂,培育乡中子弟。兼山堂“中开讲堂一、厂轩二,旁为东西室,楼厦庖湢毕具”。胡瑽、胡璎、叶上林都曾是兼山堂的教授。作为晚辈,叶上林尊郭举人为师。郭举人“生徒数郡,来后多为知名士”,其中以进士叶上林最拔萃。郭锦仪还与贾席珍、胡应昭等倡议劝捐修建了桂华书院,为地方文风的振兴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中举后,几次北上参加会试,均无功而返。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参加六年一次的举人大挑,因形貌、应对俱佳,为大挑一等,以知县试用。

当年(1808)夏,保定河决口,奉檄督修保定府清苑县喇喇地堤工,往来三月,昼夜急公。堤成,复请免差徭,民立碑颂德。

嘉庆十四年(1809),任保定府雄县知县。保定府是拱卫京师的重镇,雄县地处冲要,公务繁多,属地贫瘠狭窄。县境内有138个村遭水淹,郭锦仪组织加筑千里长堤,并加固赵北口十二连桥,排除隐患。事后,奏请朝廷审议灾情,减免赋税。士民因此得到实惠,为他竖立了三座颂德碑。

在雄县任上,定州唐河、沙河倒灌,百姓身处水涝之中。布政使委员查勘灾情两年,也没能清理结案,定州知州只好另请贤能前往查办。嘉庆十五年(1810)夏,郭锦仪奉命驰援定州。他亲自率员勘丈被洪水冲毁、被泥沙掩压的土地面积,即便遇上暑热、雨水也不间断。一个月内,就把四十多个受灾点勘查完毕。向上级复命,并申请免除重赋的公文。百姓困苦由此得到缓解,郭公也获得“干济”的评价。

保定府是直隶省首府,公文来往频繁,积压未判的诉讼案件众多。于是,郭知县又奉命到保定府审理积案,期限三年。

他夜以继日地审理判决,许多冤案得到了平反。上级官员由此更加倚重于他,一旦遇上棘手、疑难的狱案,便委任他来审判。

未满一年,上级委任他为临城知县的通知提前到来。他决心抢在离任前把积案清理完。结果仅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就把遗留的三百多个案件审理完毕,其中由他一人处理的就达百余件,保定府的积案由此得到完全清理。

郭公居心宽恕仁慈,每次审理案件时,不加刑具,不施酷法,总是把案件办理地妥当,成为别人推不翻的铁案。他曾说,“有的为官之人心存苟且,遇事存心规避,只想借机捞取好名声,不能公平地施法。这种想法,独处的时候心里都不应该有,又怎么可以人为地制造冤案,让无辜的人受罚呢?”又说,“案件判决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当慎重行事。案子积压一次,百姓就多一些等候时间,耽误不起。”由于保定府积案过多,所以他到任后,就及时听断,减轻徭役赋税,使杂役难以从中渔利。当百姓知道郭公要去临城赴任时,便到省上向上官请示留任。又倡议为他建立生祠,被郭公竭力劝阻,百姓只好竖立去思碑。

嘉庆十六年(1811),郭锦仪到任直隶赵州临城知县。当年就遇上嘉庆帝西巡五台山的大事。他承办皇帝起銮之处的半壁店、回銮之处的紫泉两段道路。他随营当差出力,蒙恩赐宁绸袍套二端,官阶加一级。

嘉庆十八年(1813)调任永平府卢龙知县,此处是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该年秋,嘉庆帝巡幸热河,郭公承办盘山道路。差事办理完毕后,遇上直豫鲁三省交界地带的天理教民变。

天理教民变,史称“癸酉之变”。当年九月十五日,正当嘉庆帝在热河秋弥之际,一百多名天理教徒在宫内太监的接应下,兵分两路攻打紫禁城,宫内侍卫护军仓促应战,上演了一出大内喋血记。嘉庆帝赶回,发布了《遇变罪己诏》,下诏罪己。嘉庆帝称此事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这事让郭公遇上了。

郭公奉命调往大名府粮台管理粮饷,并采买军需料豆。接着又奉命奔赴南乐县接运大军粮饷,办理兵差、防差各项事宜。

当时军务交错纷繁,郭公日夜辛勤,积劳成疾。两三个月之间,战事宣告结束。军功奏凯之时,郭公加同知衔,又奉命抚恤难民,编查保甲。他不辞劳瘁,竭力承办,亲赴各村挨户确查,悉心稽核,散放口粮。因过度劳累,身故于南乐县官署。时嘉庆十九年(1814)正月十七日辰时,年仅五十四岁。

省布政使司查询了记功簿,确认郭公系“积劳身故”,照例向直隶总督那彦成报告,奏请加恩悯恤,以光泉壤。

郭锦仪为官前后仅六年。身处京畿要地,自督修清苑县河堤开始,历任保定府雄县、赵州临城县、永平府卢龙县,提补天津盐山县等处知县。

在这六年中,他多次身处洪灾现场,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夜以继日地工作,用一年事情清理完三年的审理任务。以文职出身,奔赴军中办理差务,诸事皆宜。“同僚皆服公才,犹重公品”,说他是“大好人”。他的棺材运离南乐县时,同僚为之流泪,百姓为之涕泣,并赠送万民祭伞。提督学政韩鼎晋叹息说:“公非百里才,使不遽没,当不以一宰终乎!丰于才而啬于寿,而凡所表见者,已足重于天下矣。”

郭锦仪配杨氏,生五子。长男附贡生选授湖南常德府武陵县典史郭文箴,次郭文卓,三郭文田,四郭文浩,五郭文诰。生女三人,有孙十二人。

道光六年(1826),杨氏去世,郭文箴拿着父亲的行状,乞清父亲的同年韩鼎晋撰墓序,进士刘宇昌书丹。

结束语。用现代的话来说,郭锦仪同志是一个纯粹的人,他是国家和人民的好儿子,是清代版的焦裕禄,是人民的好公仆,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阅读 2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