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在青铜器、石碑、竹简上铸有文字,包括碑文、碑文、书法等,中国最早的书籍有甲骨文、铜书、石碑书、竹简书等,有些人称之为最原始的书。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或简牍)。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也有少部分用木板作材料,称之“版牍”)。古人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通常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因为材料的限制,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古代称之为“编”。简牍类的书籍在我国历史上有几次大的发现,如在孔子宅里发现的《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等。
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
西汉时已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能书写的纤维纸,使用绳头、乱麻、树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麦杆、布片做造纸的原料,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缣帛与竹简的优点,被时人称为“蔡侯纸”。纸张的出现,使书写,携带更方便,成本降低,是图书史上一大进步。当造纸发展初具规模后,人们抄写文字,再把纸张黏贴起来,成为卷轴。这就是卷轴装。
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使得书籍传播效率得到空前发展。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为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
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布衣毕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这一发明,为快速印制书籍创造了条件,是印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到了印刷时代,印版是长方形的,印面也是长方形,进而书册也被装帧为长方形。
21世纪,是书籍演变的一个崭新时代!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上,那就是电子书的出现。因为纸质书籍比较厚重,难以随着携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使用电子书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