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您好!
冬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形成传染病的高发频发,一旦暴发,危害性极大。为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让我们一同携手做好冬季传染疾病防控工作,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流行性感冒
定义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
潜伏期短,多数在18—72小时,有的甚至几小时发病。主要就是突发高热,在高热的同时有明显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
预防措施
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避免飞沫传播。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强体质。
二、流行性腮腺炎
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症状
潜伏期2—4周,主要症状是发热,两侧或一侧腮腺肿大、疼痛。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身体接触或飞沫、唾液传染。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开窗通风,早期隔离患者需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且病程至少达9天后才能上学。接触过腮腺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3周 。
三、 诺如病毒性肠炎
定义
诺如病毒性肠胃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症状
诺如病毒潜伏期比较短,一般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左右,最长可达72小时。常见症状有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等胃肠炎症状。
传播途径
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预防措施
病例管理、手卫生、环境消毒、食品和水安全管理,在发病期间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
四、 手足口病
定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发疹性疾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幼儿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症状
2—10天的潜伏期,手心、脚心、口腔出现疱疹。
1、孩子与平时不一样了。食欲下降,拒食、易惊等;出现嗜睡、呕吐、头痛、手抖、脚抖、走不稳、站不牢等情况。
2.持续发烧,超过三天不退。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也能通过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感染。
预防措施
做好个人和家庭的卫生清洁,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通风、晒太阳。如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出疹,伴有口腔、手、足、臀部和膝盖出现皮疹,需及时就诊,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五、水痘
定义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症状
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0—24天,皮肤及黏膜上分批出现小红丘疹、疱疹而后结痂,脱痂后大都不留疤痕。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共用毛巾。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接种水痘疫苗。
六、疱疹性咽峡炎
定义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
症状
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至发生高热惊厥。
传播途径
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1.多通风。居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
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保持肠胃通畅。
3.勤洗手。学会正确地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尽量采用流动的水洗手。平时不用脏手触摸眼、鼻或口。
七、 支原体肺炎
定义
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
症状
支原体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部分患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传播途径
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而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预防措施
目前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其预防主要是依靠非药物干预措施。
1.勤洗手。学会正确地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尽量采用流动的水洗手。平时不用脏手触摸眼、鼻或口。
2.多通风。居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
3.讲卫生。在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进垃圾桶。
4.少接触。出现可疑症状时,应戴好口罩,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
5.强体魄。规律作息,调整状态,保证睡眠充足、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心态,增强机体免疫力。
特别提示:
1.请家长朋友们每天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如发现相关症状,请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不允许孩子带病上课。
2.如被确诊为传染性疾病,请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老师并履行请假手续,在家隔离至痊愈。病愈复课时须持有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和复课证明。
3.鉴于当前流行病高发期,请提示学生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护。
4.发热病例自然退热后48小时复课、呕吐病例症状消失72小时后复课。
5.在家休养期间,学校将提供学业和心理指导。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孩子健康平安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做好冬季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手努力,科学预防,共同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