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百年梦    张謇遗志耀通州

——2024年儋州市中小学好校长培养工程项目小学组学员跟岗张謇学校活动纪实

冯伟
创建于2024-11-14
阅读 215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张謇云: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题记

       立冬过后的江苏大地,树树秋色,枫红橘黄,层林尽染,诗意悠长。11月14日,小学组全体学员抵达跟岗研修的第三所学校——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张謇学校,开始为期两天的跟岗之旅。

一探:校史校貌

       既可冠名为“张謇学校”,必与中国近代名人张謇渊源甚深。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主张“父教育,母实业”,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唐闸镇工业区,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张謇学校始建于1906年,由清末状元张謇创办。学校秉承张謇先生“勤逊”校训,以“勤以修身,逊以养德”为办学理念,以“知行并进”为办学目标,以“忠信笃敬”为管理理念,形成了“正实”的校风和“严实”的教风以及“笃实”的学风。学校以“张謇”特色物型文化为基础,培育“能静心、肯吃苦、好读书”的“勤逊”之人,构建新时代的“少年张謇学院”。

      学员们在张謇学校季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张謇塑像、得一寸长廊、水情馆、行知桥、未名河、九曲桥……所经之处,但见草木斑斓,古亭耸立;三面环水,碧波荡漾;水车悠转,渔舟轻摇;粉墙黛瓦,九曲回廊。真可谓是风景如画,观之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身心愉悦,着实是个育人好地方!

二研:教学研讨

       参观完毕,全体学员兵分四路,深入课堂听课。课罢,全体学员齐聚会议厅,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学思问履”课堂范式下的研课之“履”——“研”字当头,一路向上》。在精炼的说课评课之后,邢卫国主任向我们重点介绍了学校的“学思问履”课堂范式建构。张謇学校以“学思问履”的课堂范式,建构“知行并进”的“生活教育”,以培养学生“能静心,肯吃苦,好读书”的学习品质为抓手,从“学、思、问、履”四个维度,关注课堂,研究学生,积极探索“知行并进”的“生活教育”。

三听:报告分享

      14日下午,学员们集中聆听了季求兵校长的报告分享《让文化慢慢生长——以省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为例》和李晓军副校长的报告分享《家校合作共育——从独角戏走向共舞》。

       季求兵校长从课程内涵:张謇学校的文化之脉;课程建构:“勤逊”品格的实践场;课程实施:课堂中的“魂体融合”;课程效应:项目建设的成效与反思;展望未来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课程基地和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情况。

       李晓军副校长的报告以真实案例为切入口,阐述了当下家校沟通的主要特点——教育观念不一致;群体沉默现象显著;家庭教育能力薄弱;教师沟通能力不强;社会环境负面影响。针对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他结合实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方法,令人大有收获。

四观:社团活动

      报告分享结束,学员们漫步校园,观摩学校的社团活动。

       古亭边,河道旁,回廊里,数名少年为我们表演了情景剧《少年张謇》,借助天然的舞台,生动再现了少年张謇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博得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天色渐晚,学员们在学校领导的引导解说下,依次观摩了一系列社团活动。亭台下,廊道里,孩子们或以手击鼓,动听的音乐余音绕梁;或手执巨毫,俯身在廊道里一笔一划练字;或手拿画笔,在银杏树下画出心中最美的风景;或放声歌唱,传递动人情感;或放飞无人机,感受科技的力量。

      校园如画,学子俊秀,我们在张謇学校感受着生命的灵动与成长。

五历:体验“渔趣”

       张謇学校三面环水,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河·和”水文化建设,研发“傍水而居、踏水而歌、上善若水”三个层面的水文化物态课程,将张謇“勤逊”思想有机融入其中,实现了校歌中“绿荫下,碧波漾,黛瓦映粉墙”的诗意面貌。

       “渔趣”课程便由此应时而生。15日上午,在张謇学校的精心安排下,全体学员饶有兴趣地体验了一回别开生面的“渔趣”课程。

       银杏树下,几位老师撑一支长篙,荡开小船,在河中撒下渔网,伴随着岸上孩子们的欢呼声,一尾尾大鱼接连入网。

      “渔趣”课程不止于此,捕鱼结束后,孩子们分成多个小组,开展多学科活动,写“渔”之趣,画“渔”之美,诵“鱼”之乐,识“鱼”之名,量“鱼”之长,称“鱼”之重……多学科的完美融合,交织出课程最美的乐章!

       师生共享“渔趣”之美,学员亦能沾光。午餐时间,亲手捕捞上来的鲜鱼,在老师、家长、学员的忙活之下,成就了一碗碗鲜美的鱼汤。学员们喝着鲜美的鱼汤,度过了午后惬意的时光。

      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而知大海。透过“渔趣”课程,可知张謇学校“河·和”水文化建设育人之功、培根之效。

六赏:诗词大会

      15日下午,我们有幸现场欣赏了张謇学校第八季“勤逊杯”诗词大会。五六年级的同学以各种形式比拼诗词素养,飞花令、必答题、风险题、抢答题让比赛高潮迭起,悬念丛生。孩子们丰富的诗词素养令人赞叹,而全体学员沉浸式体验答题过程,亦乐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诗词大会的比赛题目,必答题中必有张謇的诗词存在,可见张謇的文化元素对学生多年来的浸润。赛后点评环节,评委也从张謇小时候喜欢和同学吟诗作赋讲起,勉励孩子们要从小培养自己高雅的兴趣爱好,从诗词中汲取力量。而评委讲述张謇名字中“謇”字的含义和由来,也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学生齐读数遍“想好了再说”,学生的品行在此刻得到升华,文化的力量在此刻熠熠生辉。

七叹:先辈理想

       随着诗词大会的结束,两天的跟岗之旅进入尾声。弦歌不辍百年梦,张謇遗志耀通州。两天的跟岗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张謇百年之前立下的宏图壮志已经在南通乃至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张謇的教育理想已在南通大地上闪耀出夺目的光芒。追念先贤,心生敬仰,愿我们继续追寻先辈的教育情怀,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砥砺深耕,履践致远!

阅读 215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