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探访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深海明珠
创建于2023-05-19
阅读 40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序

      自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后,我们就开始期待能有机会亲临参观学习,盼望了很久,期待了很久,终于在2023年5月13日清晨,如约成行。

       每一次外出学习时团队中都会有很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提前制定方案,联系大巴车和住宿,对接当地博物馆志愿者接待,合理安排行程,把握大家的时间和节奏,力争让大家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走最远的路途,看最美的风景,学最多的知识……年轻帅气的李铮老师,干练智慧的刘杰老师,还有热心精干的邵艳花老师以及我们中国文字博物馆所有的志愿者老师们,默契的配合,用心的参观,努力的绽放。

  走进二里头

       上午十点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大家不顾舟车劳顿,纷纷和前来接待的志愿者老师一起走进紫铜建筑呈现古寂之美的馆内,巨大的夯土墙勾勒出二里头的文化符号,铜与夯土的结合,似历史遗迹与文明的延续,一秒穿越回最早的青铜王朝。

      这里是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表明当时社会由“满天星斗”的相互竞争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由之前的多元化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有5个基本展厅,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主要为青铜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骨角牙器等。

       从空中俯视整个博物馆,似一把“古钥匙”,象征着二里头文化是开启中华文明的钥匙,所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整体造型宛若一条盘旋的龙,这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绿松石龙形器有关。

中华第一龙

     镶嵌绿松石龙形器整体身长64.5cm。龙形器放置于墓主人的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头上尾下,很可能是斜放于墓主人右臂之上而呈拥揽状。龙头置于梯形托座上,嘴部略微突出,青、白玉组成鼻梁,绿松石的鼻头硕大醒目,圆饼形白玉为睛。龙身呈波浪状,错落有致,色彩绚丽,工艺高超,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由此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最直接、最正统根源。

中华第一爵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高26.5、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槽状长流,流折处有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

华夏第一鼎

       网格纹青铜鼎通高20、口径15.3、底径10厘米,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二里头遗址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还有呆萌精致的小骨猴、墨绿色的七孔玉刀、加工精巧、丝丝入扣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造型精美,器型庞大的龙形牙璋……

       一桩桩,一件件,让我们不时的惊呼,不断的感叹,感叹古人的智慧,惊讶先人的思维,慨叹悠悠岁月中五千年华夏文明之光,星星点点,照亮着人类跌跌撞撞的前行之路。

  还有中国最早的王都,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规划分明的功能区划,恢弘壮阔的宫室殿宇,成熟精湛的青铜礼器。是中国最早王朝国家形成时规模最大的都邑遗存。

       科学发掘60余载,二里头的“宝贝”不胜枚举,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的印记。

     顶着正午大大的太阳,志愿者老师们兴致勃勃地走向遗址公园,探寻中国最早的王都。

        学习的过程累并快乐着,在志愿者队伍里,大量的学习输入积累沉淀,都只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而深入的研究探讨学习,更是为了增加储备更好的输出。所以学习成长每天都在继续着!

阅读 40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