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第一次分享…

杨红睿
创建于2018-08-30
阅读 1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关键词:关注长期目标、行为背后、不要、自主思考、合作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相信是每个人的追求。而形成的这样美好时光的必要条件就是孩子的教育。


那么怎么和孩子做朋友,和善又坚定呢?
必要轮廓:
1.关注长期目标
我们现在首先把自己想象成孩子。如果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无论只要稍微做错事,接收到的就是惩罚或者责骂。长大后,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变得大胆承担还是自我逃避呢?
然后我们一起回归到成人家长的身份上,我们一起闭眼思索一下,我们期待孩子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品质呢?
这个时候,大家给的答案是不是善良、勇于承担责任、自律、有爱心、诚实、尊重自己以及他人、快乐、终生学习等等一切积极向上的品质技能呢?
如果是,那么我们重新回到我们因为做错事的受别人责怪的场景中……在那个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小杨我看到的是:一个孩子,满脸泪水,一点点的抽泣着,小手紧紧的握着,心理有恐惧还有愤怒……这样的小人,这样的情况,其实作为大人的我们不想看到的,对吗?
教育是一个长期目标,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不能操之过急。同时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接纳孩子与自己的不完美,一起成长…视频游戏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呢?因为它从不会责骂和羞辱玩游戏的人。游戏的设置就是让孩子不断地尝试,并且鼓励他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从我们小时候的拳皇到现在的王者荣耀,都是这样的,对吗?❤其实每个人都会不断地犯错误,只要我们一直是个社会人一个生命体。当错误被隐藏起来,我们就没法更好的学习。良好的判断来自经验,而经验来自于糟糕的判断,对吗?😊那我们要不要从自己身上看看原因呢?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是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当面对这个观念时候,我们都知道它太荒诞,知道错误是学习机会但总忍不住去惩罚孩子。如果我们了解2的内容后,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


2.行为背后的理念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孩子对想要达到嗯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有时候他们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并且其行为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与其目的背道而驰。德雷克斯解释说“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其实当我们确定了孩子行为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在所处环境追求价值感与归属感。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我们把这一错误表达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问自己,:“孩子真正想告诉我的是什么呢?”。在处理孩子的隐含想法的时候,我们不仅仅针对其不良行为做出反应,孩子就会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被理解。同时将我们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多说我爱你,其实一点也不难。
3.社会情怀或者社会责任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提出的“GemeinschaftsgefÜhl”概念,这是阿德勒创造的一个优美的德文单词。它是指一个人真心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作出贡献。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空有一身知识而做对社会无用之人,那么学习有何用处呢?德雷克斯常常说“不要替孩子坐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在于做的太多就剥夺了孩子自我体验从而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计划值日表,工作轮换制度。通过自身体验,孩子可以体会到自己要依靠自己,从而在以后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人,同时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受自己的能干。


4.明确做法
“请大家闭上眼睛,你千万不要想你脑海里有一只大象。”当我们听完这句话后,脑海中肯定有大象的图片出现了。因为“不要”一词,对大脑来说是抽象词,而大象是一个具体名词,大脑队抽象词固然不会有具体名词理解的快。而我们生活中常常说“你不要做这个,不要…不要…不要…”各种不要后,我们发现孩子变成了熊孩子。我们气的不行不行的还很苦恼。其实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办法:
♦明确什么可以做。比如宝贝,我们可以一起做这个呢…
♦明确位置。因为孩子小,很多时候有些瓶瓶罐罐不小心就会碰到,我们可以选择把“危险品”放起来,远离孩子的视线的同时也可以说“宝贝,这地方是我们的活动区域哦。”
♦二选一原则。“宝贝,你黄色衣服与红色衣服,你选择哪个颜色的呢?”
孩子学会的是“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5.问启发式问题(自主思考)
当我们采用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而不是对孩子说教或者要求的时候,我们会收获到孩子更多的参与与更好的理解,同时可以营造处更具有鼓励性和尊重性的氛围。
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孩子的感受。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①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②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④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⑤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⑥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说,那你会注意到这里面没有建议,因为“为什么”听起来更像是在指责,并且会招致孩子的戒备。只有当孩子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我们对其观点确实喜欢,“为什么”才有作用哦。
♦使用技巧
①等待孩子答案。
不要自己预设答案。一旦预设,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得不偿失”。
②双方心情平静。
如果大人和孩子的其中一方心情烦躁,就不能提问。
③发自内心。
表达我们的同情与接纳,一点点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6.合作
平等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们的对其概念很少有人不理解。但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就会有人说“孩子们和我们没有同样的经验、知识或责任感,他们怎么能和我们平等呢?”
平等,不意味着“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说的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平等是正面管教的基础。
我们在生活中通常有这样的情景:
①控制,说是平等,遇到事情的时候,依旧控制,只不过包了一层糖纸。“你个小东西,你必须听我的。”
②全部为孩子做好。孩子失去了自主探索体验的事情,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想法。“我的心肝宝贝啊,你把作业写完你要是什么都给你。”
③平等一起做。“孩子,关于写作业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我哪里可以帮助你呢?”
其实对孩子做,到为孩子做,再到和孩子一起做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一种关系的转变。我们大人不是仆人也不是权威,我们是孩子的朋友。
如果把孩子的一生比作驾驶一架飞机,那么我们扮演的就是副驾驶,我们的目标是和孩子一起学会如何掌握人生。因为终有一天孩子要自己驾驶飞机,驶向远方。
♦小事开始,生活技能开始
①孩子与爸爸妈妈互相挤牙膏。
②父母引导,孩子制定自己的时间表。
③孩子来帮助我们制定旅游计划和工具,目的地攻略。
♦社会技能
①打架时候,(2-3岁),学会道歉
②启发式问题“你怎么解决与小朋友的冲突呢”
③爱情,人生,友情……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社会人。我们对待孩子要尊重与平等,从而走进孩子的世界,做他们前行的合格的副驾驶。

阅读 1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