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第一小学 滕明华
被书“喂大”的孩子就像是一朵听着音乐盛开的花,就像是一颗晒着太阳长大的树。阅读是成就花和树茁壮成长的阳光、空气、水和养分,借由阅读给孩子一个“营养丰富”的童年。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们,不妨在孩子初入一年级的时候,就对他们的“读书生活”做些规划,拉近孩子们与“书”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尽快尝到“书”的“滋味”。
目 录
为有源头活水来——见书
晓窗分与读书灯——看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读书
月下听书泪有痕——听书
宝剑锋从磨砺出——写书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见书
(一)一进教室图书馆
如何让孩子在入学之初尽快建立起对书本的亲近感?我以为,最雄辩的“语言”,莫过于“事实”——在教室的角落,摆一个显眼的小书架,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硬性”地嵌入书本的角色。
开学之初,班级工作初上轨道,我便动员全班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选取自己喜爱的一本书,在封面上贴上标签卡,郑重写上基本信息(班级、学号、姓名等),带到学校来。不出一周,绘本、图画书、注音读物等基于孩子们当前阅读趣味的各色儿童读物,从一个个不同的家庭书架,汇集到教室——在教室前靠窗的角落,建起一个小小的“图书馆”。
我班规定,在每天早上七点五十至八点二十孩子们陆续来到学校的这段时间里,走进教室后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去教室角落的书架上,挑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在《一小读书娃》作好记录(若遇不会写的字,也可借助拼音进行标记)进行阅读。
“进入教室即见书”,使孩子逐渐获得一种“来到学校即读书”的心理认知。
(二)迎面扑来读书声
本班学生每天八点已基本到齐。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到八点十分左右,随着孩子们陆续到校,班级里逐渐出现了此起彼伏并且“屡禁不止”的窃窃私语。而教师对于发生在自修课上的类似行为的“视而不见”,不但会影响本班学生对班级课堂纪律的认知,也会影响学生在其他时段内的纪律情况。
基于以上考虑,本班规定:每天的八点十分后,所有的孩子都必须放下书本,停止阅读,由当天的值日生带领朗读校本研修课程《古诗经典选编》中的古诗文部分。由此,那些对于“静态”的阅读已略感疲倦的孩子,恰好可以通过“动态”的放声读书,来调剂一下自己内心的“蠢蠢欲动”。
孩子们在值日生领读课文之际,俨然“提刀四顾,踌躇满志”的小老师——能力佳者,享受着“领读大将”般的自豪感;能力稍欠者,迫于“丢失颜面”的压力,自会暗下苦功,奋起直追,享受进步带来的满足感。
阅读与朗读,动态与静态,自律与他律,始终围绕“书”来展开,这样的晨间活动课堂,让孩子们每一个校园生活的早上,始终有“书本”相伴,有“书声”盈耳。
二、晓窗分与读书灯——看书
(一)教师引领做榜样
每天的晨间活动课,上半节“阅读”,下半节“朗读”,学生是主角,那么,教师是否就成为这节课的“局外人”,袖手旁观、无可作为了?并非如此。在孩子心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始终是其“心摹手追”的对象。
要在孩子们心中留下对“书”的记忆,除了如上述所讲的“环境”与“氛围”的营造外,教师自己也当以一个“读书人”的形象出现。
“千说万说,不如现身说法。”每一堂晨间活动课,我要求自己“带着书籍进课堂”。整整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安安静静地坐在窄窄的三尺讲台上作一次“读书示范”。“两耳不闻窗外事”,面前摊开一本书,桌角还有几本书,当着学生的面,扮演一名“如醉如痴”的阅读者,这是最好的“好读书,读好书”的身教。
我结合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任务,相机向学生推荐阅读好书。本学期,我推荐学生阅读了《十万个为什么》《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灰尘的旅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书。在开展整书阅读活动前,我会事先进行指导,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减轻畏难情绪,同时引导学生积累阅读方法。做记号、做批注、做摘录、写感悟、做分享、画思维导图等。同时我会不时与孩子们交流我所读到的书中有关的“秘密”,以激发孩子持续阅读的热情,实现最终的整书阅读。
教师身体力行的“读书示范”将是学生对于校园生活记忆中深久的印象,借孩子们心中“向师性”的东风一吹,便会吹活一大片随“风”播下的“读书”的“种子”。
(二)随心所欲地看书
众口同声的齐读,让孩子们找到读书的节奏感,体会集体共读的乐趣。然而,读书这件事,说到底,还是一件很私密、个人的事情。因此,在孩子们最初的读书体验中,随心所欲的自读必不可少。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天真烂漫爱自由的童心,每一群“下一代”,总比他们的前辈长者多一点自信与个性。
“众口齐读”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孩子,他们试图让自己的声音“旁逸斜出”。这其中,不乏“调皮捣蛋者”,但更多的是一些试图从“自由自在的朗读”中摸索自己的“语感”的孩子。正如一千个读者在莎翁的剧作中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中国古人对诗歌的吟诵都有暗合自己种种际遇的行腔走调,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去探寻属于自己的诵读节奏。因此,在众口齐读的基础上,我也鼓励孩子们在课堂内外用自己的节奏去读。虽然,找寻“属于自己的节奏”的道路是曲折的,但语感,不正是在这样的“摸爬滚打”中历练出来的吗?
三.旧书不厌百回读——读书
读书读书,不“读”,怎会尝出“书”的“滋味”?
在学生课堂内外的“语文生活”中,所接触的以文字形式出现的读物,大多浅显易懂,其中,诗歌体裁的作品(包括浅白的古诗、童谣和白话儿童诗等)占有一定比重。这类有趣又美妙的诗歌作品非常适合朗读。通过启动唇舌的朗读来品味这些趣味盎然的文字,对于孩子语感的形成、读书兴趣的养成,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众口同声地齐读
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虽然年岁相仿,但由于个性不一,能力各异,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大量的“众口齐读”,让走在前面的孩子,用声音提携着一部分“声音微弱”的“后进生”尽快走上轨道,进入“读书人”角色,实现“优差互补”。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识文断句的能力毕竟还有限,面对由多个汉字组成的长句子,想要在齐读的过程中找准节奏、读出韵律,把它们读好,并非易事。对此,我的解决方式是,在千方百计为孩子们创造齐读的机会、教师示范朗读的同时,让孩子们拿出笔来,在长长短短的句子间,画上一道道“斜线”,通过看似机械的节奏划分,让孩子们尽快掌握句子的朗读节奏。
举例而言:校本教材《古诗经典选编》选录的五七言古诗,我仿照中华书局编辑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中的范例,分别让孩子们在五言诗的第二个字和七言诗的第四个字后画上一条“/”以示朗读的节奏。通过这样看似机械的节奏划分,孩子们虽然可能不知其文其诗的深刻含义,甚至在短时间内根据“/”而停顿得相当生硬,但最起码,朗读的节奏出来了,集体出声的整齐划一感找到了。在不断地齐读找到句子的节奏感、学会如何读书的同时,由齐读、共读而培养的对书的亲近感也随之而来。
(二)寓教于乐地戏读
由孩子们“随心所欲地自读”所启发的,是边学边玩的“戏读”。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贴近儿童生活,在选文方面,我们看到了大量有趣好懂的儿童诗、古诗、民间儿歌童谣等符合儿童趣味的文本材料。那么,如何让这些“有趣”的文本不止于以文本的面目出现在孩子们的课堂中呢?这就需要师生在课堂上通力合作,开动脑筋,发掘童趣,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触碰到这些文本的童真童趣。
比如,语文书中将许多具有浓浓“中国味”的诗、词、文、句等作品安排在了各个《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中。那么,对于阅历尚浅的学生而言,我们似乎可以暂时降低对于这些经典文句的逐句追索,转向有腔有调、有情有味、有声有色的“读”,诵读之不足,还可以写写画画,唱一唱,演一演……
游戏,童年生活永恒的主题。戏读,让孩子们在嬉笑玩耍中,尝到“书”的甜头。
四、月下听书泪有痕——听书
学生哪怕是面对文句浅白的读本,要将目之所见的文字信息解码为文字背后的形象世界,无论如何都非易事。对于他们,竖起耳朵“听”的姿态,才是真正的轻松有趣又舒服。
(一)创造机会地听读
“听读”,无异于他们“眼睁睁”看着朗读者从书本上将各色各样的故事搬进耳朵里。整个“听读”的过程,他们的心灵最放松,他们的耳朵好像长出了一对观览世界的“眼睛”。这是一种“眼睛长在耳朵上”的“读书”体验。我们可以这样为他们创造“听”的机会:发生在家里的家长们给予的床前枕畔的“听读”,学校里由老师组织的全班性“听读”,同学之间童声亲切的“听读”…….
在孩子们的幼年阶段,不少家长往往对于亲子阅读颇为重视。但等孩子步入小学后,大多数家长便以为“听读”将让位于“阅读”,而忽略了孩子处于逐渐转向“阅读”的过渡阶段。在这段时期,虽然孩子们对于“听”的兴趣尚未退却,但由于语言学习强度远大于幼儿阶段,对“听读”文本的品质便也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现阶段的“听读”,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精选文本,不避文学性,兼及趣味性。
(二)心情愉悦地爱读
当教师选择恰当的听读文本进行“听读”教学时,有心的学生既享受着“听”,又不满足于“听”,而会顺“藤”摸“瓜”,从课内到课外、从“听读”到“阅读”、从“一篇”到“一本”……情绪会传染,兴趣会蔓延,笑声会成片,同学一堂,有人陪伴的“听读旅程”何等有趣,发生在校园里的“听读”经历于他们而言别有意味,将如烙印在心中。孩子们对于文本的记忆或许会随年深日久被忘却,但这其中由带着亲人、师长、同伴体温的“听读”引发的对于文字、对于书籍的“一往情深”,则会越积越深。
孩子们心悦“听读”,难免不会手舞足蹈,模拟效仿。因此,适当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孩子变身“朗读者”,享受把美妙的文字从书本“搬运”下来的小小荣光,将激发孩子们更多形式的“读”。
五、宝剑锋从磨砺出——写书
开门见“书”,“书”的身影飘满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张口读“书”,用唇齿的碰撞、咽喉的震颤感知“书”里潜藏的节奏;侧耳听“书”,在耳朵上睁开赏阅文字背后的缤纷世界的眼睛。除此,还可以追随书中精美插图而鼓励孩子学着拿起画笔——信手绘“书”,也可以通过已有诗歌童谣的影音资源引导孩子——开口唱“书”…… 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召开“好书伴我成长”“好书分享”等主题班会,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读书节”“好书交流交易博览会”活动等,我还创办了自己班级的优秀习作集,参加校级、县级寒/暑假读好书活动,积极撰写“绿书签”征文等。这些读书活动,让每个孩子都从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学们在书海中尽情地遨游,不断吸收知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那一本本逐渐增厚的作文集,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领域也更开阔了。读书,才是孩子们智慧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永远“深”且“清”。
教者有心,把孩子向书“引渡”,学者才会真正对书“痴情”,“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个人情况简介
滕明华,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中学一级教师。2002年参加工作,2020年9月调入建平县第一小学任教。自执教以来,始终秉承着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原则,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力求用阅读改变思想,用读书点亮生活,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