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唱响或唱红一地的传奇很多,如一些老歌《康定情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还有像现在的流行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等。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沂蒙山小调》,也将我们家乡沂蒙山区传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一辈是唱着听着这首歌投身革命解放运动、参加祖国建设事业的,而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也听着唱着这首歌长大成人的。少儿时期在家里的广播匣子里经常听咱们山东的歌唱家王音璇老师唱这歌,那充满家乡口音的优美歌声不仅鼓舞着老区的父老乡亲,而且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流传久远的民歌都知道是来自沂蒙老区,但具体的创作诞生地我是几年前才搞明白是在我的老家临沂市费县。这得益于家乡政府对旅游事业的重视,和对红色故址的推介。
白露刚过,9月9日这一天。几个好友相约去天蒙山脚下的民居去游玩。这一带三县交界,都是围绕着蒙山打造的旅游开发区带。大家知道,蒙山是山东省山区面积最大的第一大山,拥有省内第二高峰龟蒙顶。蒙山有五大峰顶,分布在沂蒙山区4个县,龟蒙顶在平邑,天蒙顶在费县,大、小云蒙顶在蒙阴,彩蒙顶在沂南。
我们走高速不到俩小时来到了目的地,费县大田庄乡周庄村。开车走在天蒙山下的彩虹景观道上,心情轻松甚而有些放纵。没想到这一带这么娴静而美丽,沿途的村庄都建设成了旅游民俗村居。而且这些民俗已经不是过去常见的农家小屋小院,而是饱含了时尚的个性特点和流行的审美现念。
我们在周庄的听山居定好了房间后,在对面的农家乐饭店吃了一顿土鸡炖香菇,味道相当的地道,又压酒又下饭。
我搜了下导航,《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就在附近十多公里,而且大青山战役纪念碑和纪念馆也在同一方向,于是就建议去参观一下。可是午后天气太热了,快到中秋了白天气温还在30度以上,也是今年的气候不正常。
下午4点多气温凉快些了出发。路不远但是越山翻岭,崎岖难行。先行到了大青山战役纪念碑。去年11月份我们行走沂蒙72崮队友爬垛罗崮,就参观了大青山纪念碑和纪念馆。垛罗崮也是大青山战役的一个战场,还有大青山战役烈士陵园都在沂南境内。
大青山突围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5.3万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中的一次著名战斗,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敌后战场一次极为惨烈悲壮的战斗。1941年11月30日,抗大一分校及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八路军一一五师机关各一部共计5000多人,在大青山地区遭日军"扫荡"部队合围,我军以伤亡1000多人(多为抗大一分校和一一五师机关干部)的惨重代价,最终成功突围。
这个战场遗址就在我的祖籍费县薛庄镇,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就在离此几里地的白石屋村。现在这里已经纳入了天蒙山大景区内。景区门票20元,60岁以上免费,观光车票10元。
进景区走不多远,就到了诞生地旧址。《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创作的《反对黄沙会》。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广宗等人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本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并续加了两段歌词,最终定名为《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与《茉莉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
沂蒙山小调不仅是一首经典的民歌,也成为了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来到小调的诞生地,实地感受沂蒙山小调的感召力,同时也能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这里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保留着许多当年的旧址,如《沂蒙山小调》纪念碑亭、大众日报社印刷厂旧址等,现都成为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这一多县交界地带,依靠蒙山广阔深厚、美丽丰绕的地形地貌,革命战争时期成为牢固的革命根据地,而在经济社会的今天,它又发展成为山青水秀、连绵不断的旅游景点和康养胜地,继续佑护和造福当地百姓。
第二天早上,我们沿路走大洼、鬼谷子,又看了李家石屋和百花峪等景区。这些地方来过不止一次了,但是像这些山水竞秀、清新富氧、优美养眼的环境,常来看看甚至多来住住,相信喜欢出游的朋友们都会有这个想法。
(本文图片视频来自出行驴友,有关资料采自百度)